第二百八十四章傳世孤品(第1/2頁)
章節報錯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
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
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鏽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鏽很不容易擦掉。
而偽造鏽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鏽”或“粉狀鏽”,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鏽便不堪一擊。
對這一點,陳文哲很熟悉。
發掘品偽鏽作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將偽造錢幣放入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鏽色;
第二種就是將偽品放人鹽滷(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鏽。
傳世品偽鏽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燻黑、擦油、打蠟。
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陳文哲手中這枚是傳世品,其大體淺黃,但是其上也有黑色鏽跡,當然也不缺少銅綠。
綠鏽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
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幹,則鏽色堅硬。
南方多雨水且潮溼,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
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
如發現淺綠鏽者,則此錢有問題。
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鏽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鏽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鏽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鏽”。
“紅斑綠鏽”陳文哲很熟,因為這也是他的拿手絕活。
當然在這枚缺字大齊通寶之上,陳文哲沒有用手段,因為那是多此一舉。
對於造假,陳文哲還是很有心得體會的,所以,人工做出來的綠鏽,他一眼就可以看的出來。
至於遇到紅鏽,那就應該注意了,應該是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之後形成的。
這種仿鏽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這些方方面面的知識,匯總起來,才是讓陳文哲斷定,這是一枚真品大齊通寶。
而別人,面對這種等級的古幣,顯然更加慎重。
特別是穆凱榮教授,他特別喜歡看鑄幣銘文,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好像有點特別的手段。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
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型,都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
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
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
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鑑定古錢真偽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