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對陶教授的熱情,也算習以為常。

走過去,直接上手!

轉心瓶燒製困難,能夠燒成一件,已經很不容易了。

他先是仔細檢視,看有沒有變形,沒有變形就是成功。

接著是外瓶、內瓶,能摸到的,全部摸了一遍。

一邊摸,一邊看,也在一邊驚歎!

轉心瓶是透過子母榫鉚結構,把內外瓶結合在一起,且內瓶可以轉動的觀賞用瓶。

這種瓷器為乾隆時的創新品種,其造型新穎奇巧,工藝水平極為高超。

乾隆時期,除生產轉心瓶外,還生產轉體瓶。

二者的差別也很明顯,內瓶可以轉動的為轉心瓶,外瓶可以轉動的為轉體瓶。

由於內外瓶分體,所以在燒造時,採用分體單燒的辦法,這樣內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鉚處為素胎。

還有,瓶體須三部分分別燒繪,在工藝過程中,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組裝、粘接、補彩後出現紕漏。

可以說,想要燒製成功一件轉心瓶,問題一大堆,而且都需要極力避免。

這樣的東西,燒製出任何一件,都是極為困難的,所以,陳文哲看的很認真。

器型、花色、厚薄、均勻、內外瓶是不是協調,連線的怎麼樣,有沒有哪邊變形,都需要注意到。

這些只要細心,加上足夠的天賦,鑑定起來並不難。

看了好一會兒,感覺整個轉心瓶規規整整,沒有任何問題。

陳文哲鬆了口氣:“沒問題!”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太過規整了,也就是說匠氣太重,跟清宮之中的那些匠師的隨手之作,沒法比啊!”

陶藝勻搖頭表示不滿,仿的就是仿的,匠氣太重。

不管是刻畫,還是器型,都太過拘謹,沒有大師之作的那種隨意。

清宮匠師做得多,手工純熟無比,不管做什麼工作都很隨意。

但是,隨意並不意味著大意,人家的隨意之作,就是大巧不工。

相比起來,刻意模仿的東西,看著就太過工整。

這就跟現代的機器工一樣,太過刻意,顯得不太自然。

這些原來陳文哲自然看不出來,但是有了基礎做舊術,他也就有了點鑑賞水平。

“普普通通,還算可以看,但是拿不出手!”

“教授,這種瓶子,您打算怎麼處理?”

看著眼前的轉心瓶,陳文哲心中癢癢。

這種高水平的瓷器,就算不是精品,也十分難得。

“捐給學校的慈善基金會,他們會拍賣出去,獲得的款項,用來救災!”

“呃,這隻瓶子能值多少錢?”

“三千到一萬吧!”陶藝勻再次嘆息。

這轉心瓶,真不容易燒製,裡面的技術難點,實在是太多了。

他就算是仿製的最簡單的轉心瓶,也只能得到一些普品!

再次看了一遍,沒有發現大問題,這肯定算是一件高仿,這樣的瓶子很適合做舊。

再說,出自陶教授之手的瓷器,可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