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百塊我出了,主播,看賞!”

看到了盤子,李晴天還沒發現問題,直播間裡的網友,已經看到了不對。

一個大明康熙,一個簡體字,還真是異曲同工。

可惜,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個盤子吸引,所以很多人並沒有看到陳文哲的表情。

在看到這隻盤子的一瞬間,陳文哲差點一口口水噴出來。

這隻盤子的老化程度,他都做不出來啊!

這就是一隻明代的盤子,青花花卉紋大盤,花卉十分簡單,青花也比較暗淡,但是,這確實是一件完美品相的明代瓷器。

至於底款上的字,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不用說,肯定是民窯出品,當年的民窯工匠,很多人一個大字都不識,能寫出這樣的字跡,十分正常。

再說簡體字,民間使用的時間很長了,都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光看這個底款,如果不是對瓷器有深度瞭解的人,想必基本都會第一時間,判這件瓷器的“死刑”!

上面成化年制的“制”字,在很多“懂行”的人眼中,實在是太顯眼了。

繁體字“製”,和現在的簡體字“制”,還是很容易分辨的。

就這樣的瓷器,會是真的嗎?

沒錯,它的確是一件明代成化年間的民窯瓷器。

其實這是很多人思維的一大誤區,人們習慣性的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

但其實,在古代此類字型叫“俗體字”,是古人為了使用方便,將字型簡化後的成果。

除了瓷器底款,還有比如唐代懷素《自敘帖》中的“為”字、柳公權《金剛經》拓本中的“禮”字等等,使用的都是簡化字型。

所以,如果僅憑簡繁字型,就判斷一件古董的真假,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可現實裡不負責任的傢伙多了,比如眼前的李晴天,還有那位攤主,加上直播間裡的很多網友。

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看到了簡體字,就以為這件成化年制的瓷盤是現代仿品,可事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趕緊的,我累了,不就一百塊錢嘛?我出了!”

陳文哲直接掏出一百塊,遞給了小老闆。

“我曰,你這是什麼意思?”

李晴天被拉著,很快就離開了那家攤位。

“佔了便宜還不走?留下來讓老闆請客啊?”

“佔便宜了?”

“肯定啊,還買一送一,一件康熙民窯,一件成化民窯,都是到代的真品,而且很有紀念意義。”

“說說!”

李晴天更加不想走了,看來這裡面有故事啊。

此時直播間裡更熱鬧了,這是撿漏了?

“對了,你剛才說什麼了?”

李晴天拉住陳文哲,一臉壞笑的看著他。

“我說什麼了?”

陳文哲的嘴角有點抽搐,說大話了。

“你說要是我能撿漏,你就把東西吃了,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