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淵覺得好疲倦。

就這樣吧。

於此同時的另外一邊,多封舉報信送到了大學生微電影比賽組委會的手中。

這些舉報信的舉報物件是同一個人——G大保送名額的獲得者、《留下我》和《黑洞》的導演林淵。

組委會早就注意到了他。

因為《黑洞》的成績實在太突出了。

三天,十多萬的滿分,全國只有一個學生導演可以做到這點——吳毅。

而且,《黑洞》這部電影實在令人驚訝,組委會的人從沒想過自己能在參賽作品——尤其是省賽的參賽作品——中看到這種水平的影片。

無論是特效、節奏、演員的演技、故事的核心還是導演的鏡頭語言、音效……《黑洞》這部電影的各個方面在參賽作品中,幾乎沒有對手。

這種質量的影片真的可能出自一個普通大學生之手嗎?

這一想法一直盤旋在組委會的腦中。

別說一個普通大學生了,就算是吳毅,也不可能在限定題材、時間的情況下拍出來。

可就是有人做到了。

“會不會是林淵作弊了?”

剛開始,還有人提出這種問題。可當他們組團觀影的次數達到三次、四次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人提出這種問題了。

因為他們被征服了。

林淵在電影裡放了太多的細節,讓這部兩分多鐘的微電影內涵頗多。他們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

這種電影已經超出了大學生微電影比賽,它甚至有資格拿到國際上展示。如果真有人拍出了《黑洞》,也一定不會賣給別人當作大學生比賽的作品。

“他們舉報林淵什麼?”一個人皺眉道,“這比賽辦了那麼多屆,好不容易出現一部質量爆炸的電影,我可不想把這機會給毀了。”

所謂的“這機會”,就是讓大學生微電影比賽揚名世界的機會。

很多人都知道,大學生微電影比賽選出的冠軍將會獲得一定的名聲、一份或數份待遇不差的合同以及許多機會;他們也知道世界上有個著名的電影節叫做“巴納電影節”,每次電影節的時候,巴納都會頒發許多獎項,其中就有“微電影獎”以及“青年微電影獎”。

但是,從來沒有人把這兩件事聯絡起來。

只有最近幾屆比賽的冠軍以及組委會成員才知道,幾年前,大學生微電影比賽組委會和巴納電影節達成了合作,組委會會在電影節來臨前把每屆冠軍的獲獎作品交給巴納,而巴納則根據作品的質量,綜合考慮是否將“青年微電影獎”頒給華國大學生微電影比賽的冠軍。

組委會壓著這條訊息不說,是想給華國的電影愛好者一個驚喜。

不過,很明顯,這份驚喜一直都沒能給出去,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冠軍成功拿下過“巴納青年微電影獎”,更不用提門檻更高的巴納微電影獎了。

組委會急啊。

所以他們在看到吳毅參賽的時候眼前一亮,在看到林淵的《黑洞》後眼睛都快亮瞎了。

整整四屆顆粒無收的恥辱今年終於有機會打破了。

“我也不想把這機會給毀了,可是……”另一個人面露難色,“他們舉報林淵違反了參賽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