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穆將在宋氏私塾之中教書的訊息很快就在石陽縣之中傳播開來。

石陽縣的百姓們都知道狀元公歸來,不少人便都張羅著要想辦法與宋穆搭上關係。

而如今,這個訊息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是喜從天降。

宋穆是誰,石陽縣從未有過的三元及第的狀元,如今還是翰林境界,曾經又是東宮講學, 太子少傅。

這等頭銜,隨便拿出一個,就要讓普通人心臟狂跳。

更何況,他們可是不久前才從《天下週刊》上看到一個訊息,那如今家家戶戶孩童都會背誦的《三字經》,可就是宋穆創作。

那可是被譽為傳世萬古的神篇,若能讓家中孩童受教, 可是天大的福源。

一時間,這便在整個石陽縣之中引起了鬨動,甚至周圍的縣鄉之中,都有人急匆匆的趕來,一個個都帶著自家懵懂孩童,半大小子,甚至成家青年趕到石陽縣中,要來向宋穆拜師。

過往他們或許揣測不到宋穆需要些什麼,覺得難以投其所好,但是如今宋穆要出來教書,他們自然不願意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宋家的門檻差點又是被踏破,所幸很快便有官兵出動,喝退眾人。

可眾人並不願意離去,便紛紛圍聚在宋氏宗祠和宋傢俬塾,等著再見到宋穆。

宋穆對此雖然早有預料,但真正見到這等熱情情況, 此刻也是稍有頭疼。

於是宋穆便也放出話去,此事從長計議,且到時需有所考教才可入學, 才算暫時平息了情況。

這一日,宋穆初步完成了家中書冊的歸類,與李棟相邀著往私塾去看看情況。

可剛剛到了私塾門口,宋穆卻是立刻被呼拉拉的百姓給圍住了。

“宋狀元,您可算是來了,不知您可否垂青,收下我家孩童讀書?”

“狀元公,我家孩子從小便會背誦您的詩文,真的是耳熟能詳,快,給狀元公背一首!”

一眾百姓紛紛湧了上來,此刻那其中一個漢子還催著自己的兒子搖頭晃腦的開始背誦宋穆的詩詞。

周圍百姓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各種各樣,宋穆有些措手不及,旁邊的李棟也是面露尷尬。

見著一個個被推上來的孩童,宋穆當下朝著四周拱手,放聲說道。

“諸位鄉老,且聽宋某一言。”

宋穆開口說道, 眾人立刻禁聲, 各個面露期待。

“在下知曉諸位也是望子成龍, 期望以後為我文朝, 多添上那麼一兩個文人。”

“但天下非只有在下一人可傳道解惑矣,咱們石陽縣有縣學一座,私塾眾多,教授我石陽縣孩童萬千,才是真正為我文朝基業添磚加瓦矣。”

《控衛在此》

“諸位鄉老對宋某如此青睞,宋某實在是感激不盡,可這般,要置其他學堂,夫子教習於何等之地?”

宋穆和聲說道,而這話也算是有一番勸慰,眾人聽得,此刻倒也有人垂目思慮,但也有那人直言不諱的說道。

“狀元公所言極是,可我等,真不願錯過這等機會。”

“能讓孩童受狀元公教導,這是極盡榮光之事。”

一時間,周圍也是一片應和,甚至有人又要強行推出孩子,當場要向宋穆磕頭。

宋穆見到此話,當下卻是嘆了口氣,而後說道。

“既然各位鄉老如此器重宋某,宋某絕不能就此推脫,但宋氏私塾所招學生不過數十,七日後,諸位且帶家中孩童來,能答卷透過,堂前對問合格,便都可入學堂。”

這般說著,那場中不少人臉上都有失落,還有那心思頗重的人,又要故技重施,卻是忽的聽到宋穆嚴肅的聲音傳出。

“諸位鄉老,我江南西道,自古人傑地靈,孩童聰慧萬分。”

“故讀書在自恆自力也,非名師坐下便可飛黃騰達,文朝各級縣學,夫子教習都是實力上佳,還請諸位,多多思量。”

“前幾日我也與蒲縣令有所交談,父母官言要惠及一縣學子,宋某深是感動,往後也會往縣學講學。”

“就是我吉州府各縣學,宋某隻要有時間,便都會前往。”

“諸位,還請先散了吧!”

宋穆此番所說的話語,也算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