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蔥嶺之西(第1/3頁)
章節報錯
河中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因其平坦的地勢、富饒的土地,一直是強權爭奪的地方。
大唐沒守住,白衣大食也沒守住,黑衣大食同樣,歷史上的薩曼也僅僅佔據了百餘年,便被喀喇汗背刺,一個王朝的崩潰引發了連鎖反應,河中突厥部落壯大,建立塞爾柱帝國,佔領呼羅珊,攻入巴格達,強盛一時,連拜占庭的教皇都被生擒了。
然而也不到百年的時間,耶律大石的契丹人來了。
一戰滅塞爾柱糾合起來的大食法聯軍。
其後,蒙古人也來了。
自漢代起,河中的命運與中土息息相關。
歷史給過大食人機會,可惜大食法本身的屬性,讓此地更加混亂。
河中的原住民昭武九姓,最終選擇了中土,融入華夏。
安祿山、李抱真、李存孝、石敬瑭、米志成等都是昭武九姓的後人。
蔥嶺高原上,唐軍艱難的前行著,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透過,落腳稍有差池,就會摔落懸崖。
不斷有戰馬的慘叫聲刺激著士卒的心志。
不過沒有人因此而退縮。
因為身為大將軍的楊師厚沒有任何特殊,與普通士卒一樣在艱難前行。
宣教使們發揮了重要作用,激勵士氣,幫助掉隊之人。
一百四十年前,高仙芝能從此地過,現在的唐軍也能。
路是人走出來的,而困難只是一時的。
在付出四千匹馬匹、一百三十人墜崖的損失之後,銀槍效節軍踏上蔥嶺高原。
山下春光乍洩,但山上仍是寒風凜冽,冰雪剛有消融之狀。
薩曼人在山口間修建了一座石頭城,但由於補給困難,只有百餘人的戍兵,扼守地形,卡住山道。
僅僅百餘人,就讓五百多名大唐將士長眠此地。
不過很明顯,戍守的薩曼士卒也沒想到唐軍會大規模入侵。
李曄在天山之北的八剌沙袞營造出巨大聲勢,吸引了薩曼人的大部分兵力。
其防守的重點也在北面山口,以防止楊師厚如高仙芝般北攻怛羅斯。
卻不知楊師厚野心更大,欲橫掃西面的撒馬爾罕。
踏上蔥嶺高原,攻陷石頭城,銀槍效節軍就渡過了最艱苦的階段。
連續七天的臥雪踏冰沒有白費。
石頭城下,兩河流域之一的藥殺水蜿蜒而下,滋養出一片鬱鬱蔥蔥的平原。
訛跡邗、西鞬、俱戰提等城點綴其上。
文明的延續大多循著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