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廣衡趁機向使者表態,絕不會擴張,只是租借此地作為落腳點,三佛齊若是有需要,還可協助他們維護此地的安全。

政治是戰爭的延續,也是不斷妥協的過程。

三佛齊沒膽量全面開戰,就只能選擇預設。

長安。

“聖人,吳哥國王子摩耶利已經到達潼關,不日便可入京。”小黃門入內稟報。

“知道了。”李曄點點頭。

經略南洋,除了開拓令,還需要給力的盟友。

吳哥國、三佛齊自然是重中之重。

三佛齊掌握海疆,吳哥國在大唐側後。

都具有一定的地緣優勢。

與他們關係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好在兩國一向也與大唐友善。

兩國一直向大唐朝貢。

受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兩國在經濟上非常依仗大唐,國內所用錢幣,全是大唐的開元通寶,而佛教也將三國聯絡起來,有了共同的話題。

自高宗咸亨二年起,大唐的高僧多次赴三佛齊取經。

吳哥國處在上升期,國內和諧,正在向西面素可泰地區擴張。

所以需要北面與東面的安穩。

雙方有共同的地緣安全需要,這也是摩耶利王子朝貢的真實目的。

而三佛齊則有些不妙,王師範匯總來的訊息稱其受到三面夾擊。

西面受到南天竺注輦國海上力量的侵襲,東面宿敵爪哇人再度崛起,北面素可泰人不敵吳哥人,轉頭向南,侵佔馬六甲海峽北岸的土地。

外患常常生出內憂。

在大食商人的挑動下,國內部族又爆發內亂。

當然,三佛齊作為南洋最大的國家,佔據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雖處在下滑狀態,但還沒到亡國之時。

歷史上先被注輦攻破首都,後被爪哇人、素可泰人持續進攻,大食法擴大,才完全滅亡。

很明顯,大唐在南洋最主要的敵人是爪哇人。

他們正處於野蠻生長時期,侵佔勃泥南部,進攻三佛齊,威脅航道,劫掠過往商船。

這個時代,南洋的咽喉之地依然在滿剌伽海峽,亦既後世之馬六甲海峽。

注輦人、爪哇人都是衝著此地而來。

而這塊土地對華夏的重要不言而喻。

李曄沒興趣侵佔三佛齊。

但滿剌伽海峽必須在大唐的注視之下。

這是一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