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前目前不在大唐手中,而是被平良持控制。

此地東部為山,西部是九頭龍川、日野川、足羽川,平原廣袤,水網發達,利於灌溉便於耕種。

北面有敦賀灣內良港眾多,是通往舊渤海國的必經之地。

李曄對劉知俊絕對是夠意思的。

至於劉知俊的後代能打下多大的天地,就看他自己的本事。

把這些二世祖三世祖弄出去也是好事。

向外卷總比內卷強,免得躺在父輩的功勳上作威作福。

若是二代中有良將良臣,一句話召回大唐,也是一樣的。

管理上,可以自行招募退役老兵,或者鄉土宗親,怎麼玩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李曄還允許其可以在麾下挑選三百精兵戍守。

當然,若是大唐下幾任的皇帝出息了,大唐有精力了,再來個改土歸流,就是下一代的事情了。

大唐總能生幾個有出息的皇帝吧?

大唐擁幾萬裡疆域,出幾個李泌、李德裕的機率還是挺高的。

而劉知俊的後代不可能永遠這麼猛。

這一代要考慮的是如何在異域站住腳,保住既得利益。

分封無疑是一把利器,為大唐節約了統治成本,也順便解決了封無可封的窘境。

李曄一向認為合理的利益可以被接受。

如果合理的利益拿不到,就會透過不合理的渠道獲得,那才是大隱患。

而一旦封王,身份就發生質變。

郭子儀、李晟、馬燧早早封王,日子也並不好過,飽受猜忌,動不動捲入朝爭之中。

僕固懷恩膨脹的直接造反。

韋皋也與朝廷鬧得不愉快。

只有一個渾瑊生性謙虛謹慎,才善始善終。

李抱真嗑仙丹中毒掛了。

封王是會封的,李曄不是小氣的人,但不是現在。

既然封了地,就要一碗水端平,李曄單獨召來楊師厚,笑著讓他在倭土或者遼北也挑選一塊封地。

楊師厚比劉知俊的功勞還大,平雲南、破成都、戰馬殷、攻梁伐晉滅契丹,幾乎所有大戰都有他的身影。

封一塊土地理所當然。

這個時代的人,對土地的渴望是無限的。

倭土一國,差不多中土半個州大小,關鍵還能向外開拓,誘惑巨大。

歷史上的楊師厚在朱溫死後,自己割佔魏博,獨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