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於在醫院的姜海雲,姜海松的工作就顯得不那麼焦灼,除了在辦公室協助上級分配物資,就是陪著上級四處考察,考察那幾天,告別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不能回家陪家人小孩,大概是這份工作唯一的不力,但妹妹卻說,這份工作很適合他,這也是他對這份工作唯一不滿的地方:什麼叫很適合他?這話裡是滿滿的精英味。人的情緒感知大概也是一件能量守恆的事,有的人想起就糟心,那有的人想起就會暖心,每次想起自己的女兒小姝,他都打從心底裡樂呵。這天他下班接完孩子,又去接老婆語嵐,宋語嵐坐上車,裝生氣的說:“我這都等了快一個小時多了。”小姝拉著爸爸說:“先接我的,媽媽可以多等一會。”

宋語嵐笑了:“是了是了,你最大。”

“是沒到一個小時還是過了一個小時啊?這一個小時多了是等了多久?這麼囉嗦。”姜海松轉過頭逗著老婆。

宋語嵐揮揮手:“行了行了,說不過你們父子。走了走了。”

三人就這樣笑著鬧著回了家,到了家裡,姜海松監督小姝作業,每每遇到不會的題,問個遍沒辦法,姜海松把手機往小姝手裡一塞:“喏,問你小姨。”

一聽到小姝的聲音,遠在千里的姜海風很開心,耐心給侄女兒講解,完了想要聊兩句,但想想不打擾小寶貝作業,就罷了。小姝掛了電話,歪著腦袋說:“就這麼簡單。”

姜海松翻個白眼:“看吧,自己多動一下腦子也就想出來了。”

“小姨說的對嗎?”小姝搖著筆頭問父親。

“別咬,門牙會長醜的,”姜海松先拉開小姝湊著嘴的手,又指指作業本,“她說的不對怎麼去凌雲大學讀書?先寫著。”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確實需要很大的耐心,而家庭作業則佔比了這份耐心的大部分,甚至有的時候還透支著家長的耐心,貼心的小棉襖,到了作業時間,往往成為燙手的山芋。宋語嵐出了廚房招呼兩父女吃飯,吃飯的時候,談到了回家看姜父薑母,“好啊”,姜海松點點頭,“應該去看看,除了咱倆,也沒人去看了。”

週末,姜海松回到家裡,宋語嵐給薑母帶了一盒邊遠地區的原生態散養豬臘肉,薑母接過臘肉立馬開啟洗洗烹飪。姜海松叫住母親:“媽,今天別做,您和老爸自己留著吃。”薑母擺擺手:“什麼自己留著,這不是你姐姐也要回來,一起吃一起吃。”

“姐也要回來,太好了。來,媽,我幫你。”宋語嵐挽起袖子進了廚房。

“去去去,你來就是毀了這肉,你陪著小姝去。”姜海松推開媳婦,接著問薑母:“她回來幹嘛?有事?”

“不知道了,不就是回來一趟。你去跟小姝待著去。”

小姝見父親出來,跑過去問:“爸爸,我想看圖畫書。”

還沒等姜海松回答,薑母在廚房裡大聲喊:“去海風屋裡找去。”

快到晚飯的時間,姜海雲到家了,拎著一大袋蔬菜水果,把東西放下後,她先跑去問在沙發上看小人書的小姝:“小姝,長高了哦,有沒有想姑媽?”

小姝抬抬眼皮,說:“沒有,姑媽回家了?”

聽完小姝的回答,屋裡笑成一團。

晚飯時,姜海雲主動向姜父提起了醫院的事,姜父邊聽邊點點頭:“嗯,很好,現在你們的院長什麼我也不認識,現在都是年輕的上了。”

姜海松聽了,內心自覺好笑:就是認識也沒什麼用處的。但嘴上什麼都沒說,給小姝夾了一塊肉。小姝把肉夾回給他,說:“我要吃南瓜。”

“小姨說蒸南瓜對胃不好。”薑母和藹地說,“也吃一點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