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反客為主!(第1/4頁)
章節報錯
清朝的官場有這麼一句話: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
對於權知開封府這個事情,當然算不上不幸,甚至算得上好事,因為所謂的宋朝四入頭之一便是權知開封府,在擔任這個職位之後,便是可以大用了。
“國朝除用執政,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進拜,俗呼為四入頭。”
也就是說,宋朝的宰執大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和御史中丞這四個職位升遷過來的,可見其乃是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最佳過渡職位。
就類似如今要進中樞,一般都要在京城以及魔都等核心地方做一把手歷練一段時間一樣。
差事當然是好差事,但比起三司使、翰林學士、御史中丞來說,這差事又算得上是苦差事。
開封府乃是首善之地,在這裡龍子龍孫、權貴遍地,稍有不慎,便會得罪人。
開封知府任上,最有名的數得上是包拯,百姓對包待制任開封府知府的事蹟津津樂道,但實際上,包拯擔任知府不過區區一年多的時間,原因也很簡單,得罪人太多了。
光是一個疏浚惠民河,包拯得罪的權貴便車載斗量。
惠民河也稱蔡河,原自東京至通許,直達淮河。
後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
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栰渡人”。
包拯查知河水氾濫的原因乃“中官世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臺、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
有些權貴持偽增步數的地券與包拯相爭,包拯皆透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所以包拯沒有當多久的開封知府,便被匆忙調去擔任三司使了。
這裡面當然有包拯能力出眾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大家都覺得包拯在開封知府位置上實在是太膈應人的原因,權貴們合力趕緊將其調去三司,以免多事。
不過這種好事別的人可不敢嘗試,在開封知府任上,能夠上去宰執位置的不少,可在這個位置上栽了大跟斗的也不少。
包拯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得罪了權貴還能去三司任職,原因是因為他有一班牛逼得不行的同學。
您看看,堯臣、韓琦、吳育、趙概、文彥博、吳奎……天聖五年的進士們。
包拯有這樣的深厚背景,所以敢公正嚴明,陳薦卻是自認為沒有的,雖然他曾經是潁王府上的記室參軍,也因為是趙頊的舊人被放在這個位置上,但依然如履薄冰。
陳薦早就聽說開封知府不好乾,這不,上任以來其實也沒有幾天的時間,馬上就來了一個棘手事了。
陳薦頭疼地看著手上的訟書。
原告是一個叫陳宓的讀書人,被告則是大族程家的程珦。
讀書人陳宓起訴程珦指使人構陷汙他清白,請開封府為他做主。
訴訟裡證據鏈清晰,從執行人到指使人,裡面涉及的權錢交易都有證據,甚至連執行人的認罪書都有。
陳薦也提審過宴清淺、蒲洪安,都得到了確鑿的口供,就是那個龐邱明卻只是說事情是他所為,並無幕後人。
但這龐邱明與陳宓並沒有死仇,反而是這個龐邱明一直受程家恩惠,他的妻子都託庇與程家莊園之上,裡面沒有貓膩陳薦肯定是不信的。
陳薦也調查過這個陳宓與程家之間的恩怨,裡面竟然涉及到關洛之爭,這就讓他有些麻爪了。
歷來涉及到道統之爭,都是關係甚大的事情,因為一旦得罪便不是得罪一家一族的事情,而是這個道統的裡一大班人啊。
程家是開封府大族,程珦雖然只是個知州,但他的爺爺卻是太宗時候的顯貴,太祖開寶八年為開封府判官,太宗趙光義為開封府尹,把他視做長輩。
太宗即位,拜程羽給事中,知開封府。
不久,外放知成都府,後回朝廷任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居翰林學士之首,不久又做文明殿學士,官職僅次於樞密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