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伐夏說不好是勝還是敗,但依據陣亡人數以及領兵主帥大多被貶謫,也沒有取得很好的戰果,大約算是敗了,但為了顧忌朝廷的顏面,在宣傳上還是有所偏頗,說起的時候,還是宣傳勝利方面為多,至於最後的狼狽,大多是不太說起的。

但在民間,朝廷戰敗了的這個事情,卻是被廣泛認可的,大家大多不會責怪官家,但高遵裕、王中正這些人,卻是被認為是禍國殃民的奸臣,連帶著高太后在民間的風評都變得不好起來。

然而趙頊卻還是不死心。

也許是因為有不停勸說犯錯的人的心理,在戰事之後,許久時間趙頊都很少單獨與陳宓見面,卻是與一個叫徐熹的青年才俊混在一起。

元豐五年,陳宓卻是聽到了趙頊想要再次發起對西夏的戰爭。

此事還在秘密的籌劃之中,若不是陳宓的訊息來源較多,他還真的也要如同其餘人一般被蒙在了鼓裡。

陳宓也並沒有失落,並沒有因為趙頊對他的疏遠而感覺到失落,因為他其實很明白,離著趙頊駕崩的時間實際上也已經不遠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宓也漸漸得知這個事情的全貌,忍不住也有些嘆息。

元豐四年大宋舉全國之力,卻在靈州城下折戟沉沙,損失慘重,但即便如此,宋軍還是佔領了大量地盤。

很明顯,宋軍已經無力對西夏發動大規模進攻,所以,種諤建議宋神宗,以築城的方式穩固防線,並逐步蠶食西夏領土,待到城池完備,攻佔靈州也就是時間問題。

這當然是個很好的方式,如果有軍事經驗豐富的老將執行此事,比如讓提出這個建議的種諤去執行,大約是可以穩紮穩打蠶食西夏領土,最終達到戰略目的的。

但趙頊卻選擇了相信徐熹。

徐熹此人少有志度,博覽周遊,以求知古今事變、風俗利疚,不事科舉。

熙寧初,王安石行新法,徐禧便作了《治策》二十四篇,當時呂惠卿領修撰經義局,與以布衣充檢討。

趙頊見他的上策後,感覺他是一個大才,便授他為鎮安軍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

歲餘召對,顧問久之,曰:“朕多閱人,未見有如卿者。”

於是擢太子中允、館閣校勘、監察御史裡行。

趙頊愛才當然沒有錯,但此事他卻只信任徐熹,卻不相信鄜延路兵馬總管,在西北征戰無數,經驗豐富,看問題的角度也很準確的種諤,卻是釀下了大錯。

趙頊將築城的事交給了徐禧和宦官李舜舉。

在北宋,文官的權力是大於武將的,到了前線徐禧就成了總指揮,但這裡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徐禧根本不懂用兵,對行軍打仗沒有絲毫經驗,派一個外行去指揮軍隊,自然會出大問題。

果然,徐禧到了西北之後,剛愎自用,沒有采取老將種諤的建議,而將築城地點選在了永樂城,永樂城地勢險要,易守而難攻,然而,永樂城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水源。

那裡是西北苦寒之地,不是南方,要想找水源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城內沒有水,一旦被敵人圍困,那必將成為死城,人沒有飯吃還能堅持一段時間,而沒有水喝,三天就可能死亡。

對於這個問題,種諤提出堅決反對,這根本不是什麼地點選擇問題,沒有水源,就是原則問題。

可是,徐禧不聽,將種諤被打發到了延州,陳宓之所以得知這些訊息,便是因為劉昌祚也在延州,因而得知。

隨後,徐禧發動二十三萬民夫,開始建城,城池建得很順利,一十四天之後,工程結束。

宋朝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築城,很快引起了西夏軍隊的注意,為此,西夏軍決定拔掉這根釘子,永樂城對他們的威脅太大了。

因此,西夏人開始集結軍隊,党項人人口不多,所以他們在平民中抽出壯丁,10個人就抽出9個,可以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於是,宋夏戰爭再次爆發了。

陳宓再次忙碌了起來。

戰爭爆發了,趙頊也想起了陳宓,找陳宓單獨去聊了幾次,陳宓建議趙頊立即下命,讓徐熹放棄永樂城,立即帶著軍民離開永樂城,暫時放棄這個地方。

趙頊聽了陳宓這個建議,頓時有些不悅,後面也不找陳宓了。

陳宓也不著急,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