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磨人的科舉!(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宓第一晚睡得早,沒有受到別人呼嚕的干擾,早上起來精神飽滿,就著爐子煮了點熱水,將被掰開的糕點吃了吃,便開始答題了。
經義這些是基本功,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對於基礎紮實的人就是送分題,對於基礎不好的人來說,不懂就是不懂。
陳宓花了一些時間就將經義給搞定了。
按照後世的話來說,這一部分不是拉開差距的題目,主要是拿來篩選學渣的。
不過都是過了解試的,大多數人在這一塊上也不會太差,無非是多得幾分少得幾分的區別罷了。
後面的應試詩倒是有些看頭,不過這一塊也是受過嚴格訓練的,這一塊考什麼格律之類的。
後世人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實際上以中國人擅長考試的習性,只要是變成了考試,就會給你總結出考試規律來。
即便是看似靠天賦的詩賦也是如此。
科舉的詩賦考試,始於唐玄宗時代。詩賦考試中所考詩賦多為律詩、律賦,其本身就已經格律化。
格律化意味著程式化,有規律的東西便可以被研究。
於是,研究詩賦句法、聲韻、病犯、對偶的著作便應運而生,不斷將程式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所以市面上多有詩賦的考試教材。
比如王昌齡的《詩格》、《詩中密旨》, 舊題白居易的《金針詩格》、《文苑詩格》,以及李洪宣的《緣性手鑑詩格》、鄭谷的《新定詩格》、王維的《詩格》、徐隱秦的《開元詩格》、王起的《大中新行詩格》、許文貴的《詩鑑》、姚合的《詩例》、任博的《詩點化秘術》、鄭谷的《國風正訣》, 以及佚名的《吟體類例》、《詩林句範》等等。
別以為上面的就是全部哦, 因為那些都是晚唐時候的考試參考教材, 宋代的也有發展自己的參考資料,而且格法更加繁密瑣碎。
唐五代研究賦格的專著亦不少, 如浩虛舟《賦門》、紇於俞《賦格》、範傳正《賦訣》、張仲素《賦樞》、白行簡《賦要》、和凝《賦格》等等。
與詩律研究一樣,這些書的作者們力圖要為賦構建起一個通行的格法程式。
現存唐佚名《賦譜》一卷,乃研究所謂“賦句”, 有壯、緊、長、隔、漫、發、送、虛、實等名目。
有些又分子目,如“隔”,謂“隔體有六:輕、重、疏、密、平、雜”。
當然,宋人仍有研究律賦程式的著作, 與詩一樣,也益趨繁密。
參考書這麼多,當然不可能全部都看,其實也不必全看, 尤其是陳宓這樣有名師指教的, 怎麼可能讓他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在這上面,他自然知道怎麼樣去敷衍過去。
對, 的確是敷衍。
在張載看來, 以陳宓的詩詞功力, 完全可不用考這兩項,只是考試這個東西是沒法挑選的, 只能整理出一套速成法給陳宓去訓練。
以這套速成法練成的寫詩法, 自然不能寫出傳世名作,但敷衍一下科舉的詩賦卻是綽綽有餘了。
這本來就不是重點, 陳宓就跟填空一般將詩賦填上,回過頭再看一遍,把自己給膈應到了。
這特麼也叫詩賦?
不過考場上的東西曆來如此, 考得原本就不是你的才華, 而是你的根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