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五章 逃過兩個世界的鬼子,還是撞上來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閣下是……李大夫?」
兩人起初都以為換人了,但轉了個角度,看到側臉,才發現這位氣質卓絕的人,居然是那個賤工醫生,不禁更加露出不可思議之色。
李彥並不理會,正在默默運功,吸收天地元力,打通眉心泥丸宮,照生神識。
和晚上的晦暗汙濁相比,白日裡的氣息要相對好上不少,尤其是烈日照耀下,一股暖融融的光輝滲入身體,將前幾日被壓的陰氣驅散,氣血也隨之水漲船高,真勁在體內飛速生出。
一切按部就班的修煉。
而另一邊,女鬼則躲在了陰影之處,顯然在白天不需要執行必須盤在他身上的命令,但也不能離開,就垂著頭,默默飄著。
運功一個小周天後,李彥才將心神轉向兩個監視者,澹澹地道:「正是在下,不知兩位高姓大名?」
這兩人一位戴著軟翅幞頭,兩翅飄飄下垂,正是明人喜歡的唐巾,一位戴著烏紗帽子,前短後長,叫飄飄巾,因其質地較輕、遇風會輕輕飄動而得名。
除了帽子不同,他們都穿著雲紋道袍,倒不是巴結道士,而是這種右衽大袖的道袍,長可及履,舒適得體,穿在身上不拘謹,不邋遢,有一種飄逸的神韻,在明朝中後期十分受到追捧,上自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士庶,在非正式場合,有很多人都喜歡穿。
當然也要能穿得起。
從之前的對話中,他們是具備一定見識的,一個是考不上秀才的童生,另一個則寄希望於巴結仙師,出人頭地計程車子,家境顯然都不差,才有鑽營的資格。
而面對這位衣衫陳舊,但氣質卻無比出眾的醫師,戴著唐巾計程車子不敢有絲毫輕視,拱手道:「在下張環,字隆韜,見過李先生。」
秀才是可以稱先生的,當然是尊敬的情況。
另一位戴著飄飄巾的童生就敵意深重了:「在下何竟,沒想到李郎中居然自己醒了,看來仙師還是寬宏,高抬貴手了!」
李彥看了看他:「是麼?」
何竟被這輕描澹寫的目光一掃,只覺得自己好像與對方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之人,頓時惱怒起來:「如何不是?仙師可是神霄派高徒,此番對你小懲大戒,你若再執迷不悟,下次就不是昏睡了事了!」
「神霄派……」
李彥語調平靜:「閣下之意,是那位陶道人,敢明目張膽地加害一位朝廷生員?」
張環面色微變,手輕輕拉了拉,希望同伴閉嘴,但何竟顯然怒氣上頭,冷冷地道:「閣下雖有生員功名,但此番陶仙師煉丹,乃是壓制疫病,拯救蒼生,你胡言亂語,擾了仙丹出爐,怕是陶真人都不會容之!」
李彥眉頭微揚:「閣下之意,這位陶姓道人真要胡作非為,會驚動朝上的陶真人?」
張環徹底變色,這要是給錦衣衛聽到,那可不是小事,在場的自己都脫不了干係,趕忙道:「李先生慎言,何兄絕非此意,陶真人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輔左萬歲爺的,豈會在意這點小事?」….
何竟也意識到自己的炫耀,涉及到了何等人物,臉色蒼白下來。
嘉靖一朝,寵通道士,這人人皆知,但不瞭解這段歷史的恐怕不知道,那些受皇帝寵信的道士,其實很少得以善終。
有勾結勳貴欺君被處死的,有得罪太監被活活杖死,棄屍野外的,有攻擊嚴嵩,死在獄中的,有靈藥不靈被處斬的,甚至有時候一殺一大批。
甚至連電視劇大明王朝提到的藍神仙,都在死亡名單上。
究其根本,嘉靖固然迷信,卻又絕頂聰明,他既希望成仙得道,長生不老,又不會輕易受蠱惑,所以在這一朝靠方術上位,絕對不容易,稍有不慎,就是殺身大禍。
這些方士中,只有兩位得以榮華富貴,壽終正寢,一人叫邵元節,另一人就是陶仲文。
邵元節出身正統,是龍虎山上清宮正一道士,又在嘉靖三年就入京,早期就得到重視,以道教養身之術為那時還體弱多病的嘉靖調養身體,再加上此人「無他方求,祗因帝好齋醮而元節勤事不懈,遂卷顧不衰」,不過明史還是把他入了「佞幸傳」,史書對於這種靠方術上位之人,一向不喜。
陶仲文則是邵元節引薦的,此人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二龍不相見」,皇帝是真龍,太子是潛龍,不預先立太子,並且父子不相見,才能保持無恙。
歷朝歷代那麼多皇帝太子都能相見,到這裡不能相見了,嘉靖起初也半信半疑,平日裡不見,但太子的加冠禮總要去吧,結果見了一面,十六日太子加冠,十七日突患疾,沒多久就死了,嘉靖大為後悔,對此深信不疑,後來一直不見裕王。
而陶仲文做出了不少預言,比如嘉靖南巡時,說是一股怪風繞著御駕盤旋,認為「主火」,結果當夜行宮大火,差點把嘉靖燒死,還是錦衣衛陸炳冒死衝入,將嘉靖背了出來。
如此種種,嘉靖對於陶仲文恩寵更甚,封他為真人,禮部尚書,拜少傅、少保、少師,一人兼領三孤,今年祈雨成功,更進封為恭誠伯,封了爵位,位極人臣。
相比起邵元節在十幾年前就死了,七十五歲的陶仲文,正是當今道門最有權勢的人,又得皇帝恩寵,一個同姓陶的道士,號稱出身神霄派,確實會令人聯想,兩者之間會否是親屬……
但這種事情是心照不宣的,畢竟這種通天的關係,除非當事人承認,別人根本不能提及,否則就是朝那位真人臉上抹黑。
相比起張環,何竟更是想到在刑部任職的族兄,都在無孔不入的錦衣衛密探下不敢胡言,雙腿一軟,竟是險些栽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