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一章 小黑:我不叫草上飛!(第1/3頁)
章節報錯
“師父師父,洛陽到了!”
獅子驄的背上,婉兒從李彥身後探出腦袋,小黑從婉兒身後探出腦袋,一起看向遠處的城市。
離開山寨內,李彥快馬加鞭,一路穿過再無險阻可言的潼關,終於抵達洛陽城外,此時也不禁露出欣然:“是啊,這就是‘東都’洛陽!”
既能形勢險要,河山共戴,形勢甲於天下,又可風光綺麗,土壤肥沃,氣候適中。
如此得天獨厚,自然備受歷朝帝王青睞,再加上伊洛盆地肥沃富饒,糧食產量可觀,為這裡聚集人口,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從李彥的角度,正好能看到洛水上的船隻,不斷將來自南北的貨物運入城內。
洛陽的條件本來就很好,等到楊廣下令將洛陽營建為東都,以其為中心,開鑿大運河,江南的錢糧從水路大量輸入,這座城市的意義就更大了。
不過別把運河的功勞算到楊廣一人頭上,楊廣肯定有功,但功在千秋實在談不上。
因為隋唐大運河的河道,許多都是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他主要是下令把舊河道疏通,再連線起來,還趕工到飛起,而一直用到千年之後的現代運河,也不是楊廣開鑿的,是元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
楊廣開鑿的大運河,在他自己治理的後期,部分河段就開始湮塞了,天下大亂沒人管了,後來經過唐、後周、北宋經常整修,才能使得運河繼續使用……
到了南宋時,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就基本與岸平齊了,老百姓都“作屋其上”,從那個時候起,楊廣時期開鑿的運河算是徹底廢掉,前後一共使用了約五百年。
後來北京成了都城,為了確保糧食供給,元朝重新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後面的明清就是疏浚那條運河,保證其使用,一直沿用到現代。
縱觀中華歷史,大運河造福蒼生,是一代代人修建水利的功勞,絕不能將功勞歸於某個人。
李彥腦海中想著運河的千載時光,婉兒則好奇了:“師父,關內災荒成那樣,我們出關後,路上所見就好了很多,洛陽比長安更有優勢嗎?”
李彥道:“各有優劣吧,長安偏西,戰略地位更高,糧食卻是老大難問題。”
“洛陽曾經被稱為‘中國’,現在也被稱為“天中”,面向遼闊的中原、江淮、山東,可控四方。”
“這裡糧食壓力要小太多,但若真有敵人攻來,就不像關中那麼好守了……”
婉兒記了下來,李彥微笑道:“走吧,我們入城!”
兩人騎著獅子驄,匯入人流,從南邊中間的城門進入。
這裡在隋朝叫建國門,唐朝改為定鼎門,型制恢宏,進了城門後,一條大道在眼前筆直延伸。
婉兒驚歎一聲:“這條街道好長啊!”
李彥道:“還行吧,和長安的朱雀大街沒法比。”
婉兒有些失落:“我都沒怎麼看過朱雀大街。”
她從小在長安長大,原本應該很熟悉,可惜一直被關在宮內,出宮後就是入吐蕃,回來後又馬不停蹄的來洛陽,都沒走過那條天街。
小黑摸了摸她的腦袋,李彥也道:“今日就跟師父好好去轉一轉。”
婉兒開心起來:“好!不過先跟師弟會合吧,他來洛陽也好多天了,不知道怎麼樣了。”
李彥點點頭,兩人坐在高頭大馬上,一路瀏覽風景,往驛館而去。
如今寒冬已過,街道兩旁的鮮花盛開,樹木成蔭,桃紅柳綠,景色如畫,比起長安更美。
每個坊市都是四四方方,熟悉的城市格局,讓人十分舒坦。
相比起長安完全是軸對稱圖形,洛陽更像一塊不太規則的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