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弘回來了。

辰時左右,也就是早上八點,他就下班了。

也不能說完全下班,接下來還可以在少陽院處理政事,服務於太子的一套政事班子,開始運作。

太子宮本來就是較為自治的地方,在皇城內太子甚至還有一套獨立的政府班底,不必事事向皇帝請示。

當然,這也要看人,李治對李弘極為信任,多次讓他監國,培養其執政能力,李弘才有了極大的自主性。

換成後面的李隆基,太子敢這樣嘗試,試試就逝逝。

而這次回到宮內,太子妃一身男裝迎出,太子毫不驚奇,微笑著牽住妻子的手。

兩人一個病氣懨懨,一個活力四射,站在一起卻有種奇異的般配感。

於是乎,本來就一籌莫展的李彥,還被餵了一嘴狗娘,心情更不爽了。

進了大殿,太子的心情卻異常不錯,聲音首次高了起來:“今日哥哥同意了我的平糶(tiào)論。”

李彥先是一怔,李弘在武后所生的四子中是老大啊,哪來的哥哥?

但旋即他明白,這聲哥哥叫的是李治,是兒女私底下最親密的叫法。

唐人稱呼自己的父親,親密的叫法一般是阿耶,其實就是阿爺的諧音。

叫爺爺已經夠古怪了,但《木蘭詩》裡面也是爺孃聞女來,南北朝到隋唐都是如此,最無語的是叫哥哥。

李世民在給李治的信中,署名就是哥哥,李隆基稱呼李旦為四哥,他兒子叫他三哥。

你要是說,我只會心疼哥~哥~,在這時期還是大孝子呢!

而李彥也被太子的話吸引,因為太子接著道:“今夏關中雨災,莊稼怕要欠收,倉庫所存糧食,應以平價出售,以免百姓受飢。”

李彥之前就聽他擔憂關中的收成,此時見他付之於實踐,不是空口白話,不由讚道:“殿下仁善溫厚。”

“谷賤會傷農,米貴又要餓死窮戶,百姓不易啊!”

太子感嘆著,轉而對著李彥道:“邊州鬥爭兇險,若無內衛奮發報國,更難防範外敵滲入,此次六郎有大功!”

他正色道:“李彥接旨!”

李彥立刻起身來到殿中,就見太子取出聖旨,努力提高聲調:“仁勇校尉李彥,體資英武,兼包奇略,緝捕吐蕃諜細,護衛涼州平安,立有大功,升任振威校尉!”

他念完後,輕輕舒了口氣,來到李彥面前:“恭喜六郎了!”

李彥雙手接旨:“謝聖恩!”

他心裡其實有些失望,這麼大的功勞,只是升外職,內衛還不能升機宜使麼?

但想想一路上丘英的暗示,似乎自己確實不可能立刻被提拔為機宜使。

沒辦法,他的功勞是絕對夠了,甚至溢位,但年紀實在太輕。

正常人當官,三十歲起步都算年輕,李彥才十幾歲,就已解褐入仕。

他又是武功高強,身體建康,正常活個七八十沒問題。

試想這個時候他就有機宜之權,培養下屬,再過幾十年,要膨脹到什麼地步?

因此少年得志,往往會被壓上一壓。

當然,為了不寒功臣的心,在散官品階上,二聖是毫不吝嗇的。

仁勇校尉和振威校尉,同樣是校尉,差距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