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玩兩個牌子,還經常自己雙手互搏,自己和自己競爭。

這套路之深,把消費者都糊弄地一愣一愣的,壓根就不給其它品牌機會。

一般人壓根就不知道,VIVO和OPPO手機的老闆是同一個人。

曾幾何時,國內智慧手機市場能和三星、蘋果相抗衡的只有VIVO和OPPO。

別看小米玩的早,別看菊花牌實力強,但是在智慧手機的領域,VIVO和OPPO的銷量常年霸佔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要不是VIVO和OPPO力抗外敵,都沒有小米和菊花牌做大做強的時間視窗。

即使是後來小米崛起了,雷布斯也只能在千元機的檔次,走價效比路線維持一下他“布斯”面子。

由此可見,段巴菲把品牌玩得有多騷氣。

所以在陸澤看來,做產品之前,必須營銷先行,否則產品生產出來賣不動,那就搞笑了。

和森海塞爾合作也好,建立自己的聲學實驗室也好,都是為了給品牌臉上貼金。

當然了,投資聲學實驗室搞研發,也是為了有一天有自己的聲學技術,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耳機產品,不在依賴森海塞爾公司。

就像蘋果公司推出AirPods耳機一樣,不僅直接秒殺了大部分耳機廠商,更是直接拉動了iPhone的整體銷量。

AirPods那騷氣的小白盒子,超強的無線藍芽技術,分分鐘就給了使用者吊炸天的感覺。

就光為了這個耳機,不少人在買手機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買iPhone。

所以陸澤才提前佈局聲學實驗室,就是為了出奇制勝。

這一代耳機可以借用森海塞爾的品牌名氣,但下一代耳機就可以自己研發生產了。

到時候技術給上去,材料堆上去,做的貴一點也沒關係。

反正和iPod一樣,一開始不求銷量,只求提升品牌影響力。

你越貴,大眾就越覺得你牛逼,這就是消費心理學,必須牢記。

品牌就得這麼玩兒,套路永遠不過時。

汽車廠商出概念車,奢侈服裝品牌推出T臺走秀款,電視機廠每年都會突破液晶電視的螢幕尺寸,手機廠商玩什麼柔性屏摺疊手機。

其實本質上都一回事兒,就是在燒錢做品牌。

廠商們心裡很清楚,這種朝前的技術或是產品,即使上市了銷量也肯定沒多少,一時半會兒絕對普及不了。

可還是每年投錢去做,為得就是讓消費者明白,他們品牌是如何的牛逼。

只要品牌被認可,那普通的產品在銷售時就會有優勢。

陸澤雖然前世沒做過硬體,但是對於玩品牌的套路,他也是十分熟悉的。

所以砸錢建聲學實驗室,就是為了玩品牌燒的。

至於聲學實驗室是不是儘快就有回報,那估計是想多了。基礎科學的研究突破,哪有那麼容易,能做點反工程的事情,陸澤已經很滿意了。

就算真的要有回報,除非麒麟科技的聲學實驗室真的做出了技術領先一大截的全新產品,那品牌就徹底打響了。

就像是森海塞爾一樣,每年光是靠品牌授權,都不知道賺了多少錢。

耳機界四大聲學品牌,森海塞爾、拜亞動力、AKG和歌德,在品牌打響後幾乎都有這種待遇。

但凡是和聲學有關的3C電子產品,無不是想蹭四大聲學廠的品牌名氣。

陸澤當然希望能像喬幫主一樣,儘早推出AirPods。

到時候說不定麒麟科技的聲學實驗室,就能躋身四大聲學廠的行列,並稱五大聲學廠,聞名於世。

不過智慧手機都沒影兒,AirPods暫時就被指望了。

等陸澤切入手機領域,能提前整個普通藍芽耳機出來,都算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這會兒也沒那麼強的需求,反正有個聲學實驗室擺在那兒,能不時地整出點先進產品,給MP3品牌做點面子工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