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滿載而歸(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立訊精密在陸澤前世很牛掰,但是早期王來春的創業經歷還是非常苦逼的。
前幾年廠子只能靠一些零散訂單維持生存,直到2002年富士康的訂單做不過來了,才分了很多訂單給王來春接手。
直到2004年,在郭臺銘的支援下,另外投資成立了立訊精密,專門為富士康提供代工,供應各種聯結器配件。
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內,立訊都是依附著富士康生存的。
富士康也為一直為立訊精密輸血,在2010年上市之前,立訊50%以上的營收都來自於富士康。
不僅是訂單,資金上也是一樣給支援。
2009年,郭臺銘的弟弟郭臺強投資4000萬,入股立訊精密,成為其第三大股東。
哪裡有富士康,哪裡就有立訊精密,甚至立訊精密的股份中也有富士康郭家的參股,成為名副其實的利益戰略聯盟體。
可以說沒有富士康,就沒有將來的立訊精密。
而郭臺銘借錢給王來春創業開廠,未嘗不是對她的一種考驗。
畢竟老郭可不像陸澤有先知先覺,直接投資的話,他也不放心王來春是不是能堅持下去。
一直考驗了好幾年,郭臺銘才真正把王來春當成嫡系來培養。
最終,才成就了日後的代工之王——立訊精密。
可陸澤不需要像郭臺銘那麼費事兒,前世趕超富士康的立訊精密,完全可以確定王來春這人值得投資。
因為立訊上市之後,為了擺脫對富士康的依賴,王來春也開始了對立訊大刀闊斧的改革。
她不僅漸漸終止了對富士康的代工,還不斷開拓新市場、新產品。這位代工女王,竟然化身成為資本大老,開始了她的併購之路。
2011年立訊收購了聯滔,成功切入了蘋果供應鏈,獲得一部分ipad平板電腦的連線線業務;
同年立訊又併購科爾通訊,順勢切入華為供應鏈;
2012年,透過對雙贏公司的收購,立訊滲透進了手機FPC(柔性電路板)方面的業務;同年立訊併購源光電裝有限公司55%股權,切入日系汽車電子產業鏈;
2013年,立訊收購德國SUK,切入汽車精密塑膠件領域。
一系列的操作,快穩準狠,讓立訊迅速在各行業領域站穩了代工廠的腳跟。
並憑藉華為、蘋果、日系汽車等多家知名品牌的代工廠商,在行業內開拓了自己的新路,擺脫了立訊精密業務的單一侷限性和對富士康的依賴。
不僅鞏固了立訊精密的企業組織結構,而且還增強了立訊精密的行業競爭力。
由於收購得到的甜頭,王來春立刻愛上了這種業務擴張模式。
2016年王來春又透過一系列收購,把美特、美律兩大公司納入囊中,切入並推動電聲業務在智慧手機聲學市場的高速增長。
而這一次對聲學領域的佈局,給王來春帶來一個價值暴漲點,因為立訊精密接到了蘋果AirPods的訂單。
而且立訊精密聲學元件成功滲透蘋果的Mac、iPad和iPhone等一系列產品。
各個點位完成佈局後,立訊精密鳥槍換炮,開始了騰飛之路。
這其中雖然受益於蘋果公司為了讓供應鏈更多元化、免得供應商店大欺客的戰略因素影響,也和王來春擴張策略的穩準狠全不無關係。
可以說立訊精密的發展歷程,完全就是華夏工業體系升級的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縮影。
像立訊精密這樣的企業,在各行各業都不勝列舉。
這些隱形冠軍們,這些真正的踏踏實實深耕製造業的企業家們,才是真正的中華嵴梁。
產業需要時間發展,製造業的更新換代也需要時間積累。
它不像網際網路一樣,兩三年就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產業的發展和迭代,都是以五年十年為單位來計算的。
對於整體工業實力的發展,急不得、也急不來。
該走的路一步都不會少,該踩得坑一個也不可能拉下。
就好比MP3這個產品,現如今陸澤還要費事兒找各個代工廠整合訂做零配件,然後再辛苦攢機。
再等個十年八年的,是個人都能從網上訂購一批更成熟的零配件,找三五個大媽培訓上幾天,就能自己在家造出一批MP3隨身聽了。
這就是產業發展帶來的便利,也是工業體系、供應鏈體系升級後,肉眼能清楚看見的變化。
絕非網上那些不懂的人,天天就知道瞎幾把說大話、喊口號,以為喊幾句就能趕英超美,就能分分鐘把晶片用手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