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是硬體行業的從業人士,這是陸澤最吃虧的地方。

不僅不熟悉相關的行業資源,就連一些關鍵資訊都不是特別清楚。

前世的他,對於硬體產業只能算是個普通使用者,連發燒友都算不上,很多產品和品牌發展的關鍵節點,他壓根就沒有概念。

如今是趕鴨子上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幸運的是,在黃璋的提醒下,他終於想起了艾利和的“鐵三角”系列。

原本他還想著成立一個設計工作室,招幾個工業設計師,設計一款新穎的MP3出來。現在沒這個必要了,直接照著“鐵三角”系列模仿不就行了。

縱觀前世MP3黃金時代那幾年,“鐵三角”系列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別看iPod橫空出世時,讓無數人驚豔,可是蘋果公司那499美元的定價卻讓大部分使用者都望而生畏。

而且iPod一代造出來時,使用了硬碟代替快閃記憶體作為載體,具備了5GB的容量,可以儲存1000首MP3歌曲,這個優勢讓iPod成為MP3產品中當之無愧的王者。

可成也硬碟,敗也硬碟。

就是因為使用了硬碟,導致iPod一代不管是重量還是厚度,給使用者的體驗感都不是很好。

尤其是喜歡運動的使用者,那死沉死沉的重量,不帶個臂帶綁在胳膊上,幾乎很難方便的隨身攜帶。

等到2002年推出的iPod二代,也依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一直到2003年推出的超薄型的iPod第三代和2004年推出的iPod&nini,才算真正解決了厚度和重量的問題,終於不像半塊磚一樣死沉死沉了。

可等到2003年,艾利和的“鐵三角”都不知道已經賣出去多少個了。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第一代iPod也僅僅只銷售了12.5萬部。

而艾利和的“鐵三角”系列,光是在國內,銷量就是以百萬來計算的。

不僅僅是因為其只有iPod一半的價格,更是因為其輕巧的外觀和在當時被譽為能與CD音質抗衡的口碑。

所以對陸澤來說,艾利和“鐵三角”系列是比iPod一代更適合模仿的產品。

心中有了定計,他於是把大致的想法和黃璋說了一下。

陸澤並沒有透露細節,更不會告知“鐵三角”的外觀,而是重點講述產品的大小,零配件組合,以及對音質要求。

黃璋也依然很痛快,和陸澤一步一步研究分析,並告知了一些供應商的資訊。

一時間二人聊得興起,完全忘記了時間。

這也是黃璋第一次討論產品這麼入迷,在陸澤這裡,他這個產品控是第一次感受到對產品極致追求的快樂。

這種志同道合的感覺,現在工作的愛琴公司沒有人能和黃璋一起分享。

這會兒在他心裡,已經百分百確信陸澤不是忽悠他了,而是真的想做一款優秀的MP3產品出來。

他在愛琴公司無法實現的夢想,或許陸澤可以幫自己實現。

所以黃璋不僅不覺得煩,而且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陸澤又追問道:“那音質呢,光靠耳機就能保證?”

“不是,好的解碼晶片才是最關鍵的,這個方面我推薦使用飛利浦的晶片,只不過成本會高很多。”黃璋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出來。

陸澤點了點頭,對此也是非常認可。

飛利浦本身就有音響方面的產品,在電聲技術方面有多年的積累,其解碼晶片稱為業界最佳也是理所當然的。

&natel、Telechip等晶片,估計比飛利浦都要差上一籌。

估計也只有等到軟體技術發展起來,才能彌補這一塊的差距。

此刻剛進入21世紀,很多IT技術領域都是剛剛起步,尤其像數字音樂這塊,相關技術也才剛剛開始發展起來。

現如今最快能改善音質音效的方法,就是靠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