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網際網路女皇(第1/3頁)
章節報錯
3月10日,週五,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
依然是全民瘋狂,依然是大盤暴漲。
如此不正常的現象,完全是由資訊產業化,由矽谷的奇蹟帶來的一個虛幻的夢。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接入網際網路的個人計算機的數量從1990年的31萬臺增加到了2000年的4323萬臺。
10年之間增加了130多倍,複合增長超過60%,又是個多麼驚人而熟悉的數字,似乎這個數字就代表著財富趨勢,跟著這個趨勢買入股票就永遠都不會錯誤。
1990年中期,米國的公司陸續開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轉型。
他們把自己公司名字尾上加上“.”或者在名字裡混入一個“I”“E”,想方設法和網際網路掛上鉤。
傳統公司改個名字,就可以聲稱自己是網際網路公司然後開啟新一輪融資。
初到的創業者只要有個域名,就會有人為他提供資金做生意。
這些創業者中最知名的是亞馬遜的創立者貝索斯。他的創業想法很簡單,在一張紙上列出一個清單,上邊寫滿了可能在網上能賣的東西,最終選擇了書。
亞馬遜上線剛兩個月,營業額就做到了每週2萬美元,客戶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
這一速度顛覆了華爾街的認知,創業僅三年,亞馬遜上市。
一同被顛覆的,還有亞馬遜所代表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因為三年間,亞馬遜一直都在虧本做生意。
不要在乎利潤,衝就完事了,先虧錢快速把市場佔領下來,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乾活。
這種玩法後來被華爾街叫做“get big fast”,如果翻譯成中文的話,可以稱為“搞快點”。
在這一場有著新事物、新打法的投資熱潮中,彼時大家尚且還不明白網際網路意味著什麼,也不清楚為何要先虧損後賺錢,僅知道網際網路是當下最賺錢的事物,單憑“e”這個字首,就可以在股市呼風喚雨。
有媒體在覆盤這段概念股投資時起了一個應景的名字:字首投資。
網際網路前期是可以不賺錢的,只要使用者量做上來,以後都會有。幾乎所有華爾街人都達成了這一普遍共識。
不僅華爾街人失去了理智,所有的民眾在媒體的渲染之下,也並不覺得有問題。
他們此刻手握著大量從銀行取出的現金,進行著投資。
儘管他們對網際網路的知識刀槍不入,卻難擋對暴富的憧憬紛紛買入。
“想賺錢嗎?去納斯達克買網際網路股票去。”
這就是當前所有股民們的想法。
為了回應民眾的熱情,98年大量網際網路公司成立,以至於程式設計師緊縮,各家公司不得不開出天價來招聘程式設計師。
千禧年還未到來時,網際網路公司程式設計師的年薪就達到了10萬美金。
曾經有過輝煌戰績的老虎基金,認為整個市場處在非理性的狀態,試圖堅定的做空網際網路科技公司。
但從97年開始,一年半的時間,老虎基金投資的一切都在下跌,只有不被他們看好的網際網路企業絲毫看不到力竭的不斷上漲。
投資人不再抱有希望,如潮水般從老虎基金裡撤回自己的資金,一代神話就此終結。
至此,再也沒有任何投資者會以正向現金流來衡量一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
股價脫離了基本面,只受情緒的波動。虧損,成為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成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