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陸家這種氛圍,並不稀奇。窮底子出身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問題。

老陸家兄弟定下了元宵再戰,吃完午飯後,眾人就各自散去。

因為正月初二,陸家幾位兄弟就要帶著媳婦兒回孃家了。大年三十隨夫家過,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則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這也是多年沿襲的風俗習慣,各地都有這種傳統。

只有陸秀珍這個強勢的主兒,才能讓丈夫答應,年三十跟她回孃家過年。

小叔一家,也搭著陸澤家的順風車,一起回了縣裡。

在車上,陸飛小胖子還是抱著GBC遊戲掌機埋頭沉浸,讓一旁的三嬸周玲看了就來氣:“陸飛你差不多得了啊,再玩下去,眼睛都要瞎了。”

“不會的,我眼睛好得很。”陸飛小胖子頭都不抬一下,朝老媽嘟囔了一句。

三嬸周玲又使出絕招,擰著他的耳朵訓道:“長能耐了哈,老媽說話你現在連看都不看一眼,啊?”

“疼,老媽,快撒手,有話不能好好說嘛?”陸飛小胖子疼得直咧嘴,他老媽是真的捨得下狠手吶。

陸澤笑著勸說:“三嬸,大過年的,就讓他多玩玩吧。小飛他越上癮,回頭你沒收起來就越有威懾力。

等開學了,您就拿遊戲機卡著他。不好好學習,就不給他玩兒,只有成績進步了,才能把遊戲機還給他。”

得到之後再失去,比從未得到要痛苦得多,人性就是這樣,無一例外。

“三哥,你是魔鬼嗎?”陸飛小胖子一臉幽怨地看著陸澤,怪他給老媽出這種餿主意。

三嬸周玲十分得意,她感覺終於找到辦法,對付自己這個油鹽不進的兒子了:“聽到了嗎?以後要是不好好學習,我就沒收你的遊戲機。”

到了縣裡,先把小叔一家送了回去,陸澤和父母才回了自己家。

和小叔沒再約著晚上一起吃飯,因為大家都要去準備點年貨禮物,畢竟回孃家總不能空手去吧。

第二天一早,陸澤隨父母一起,帶上年貨禮物回孃家。

老媽徐芳萍的老家,在李渡鎮的隔壁文港鎮,雖不如李渡鎮發達,但同樣也是一個千年古鎮。

這裡是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

和李渡鎮一樣,文港鎮除了是才子之鄉外,還是,是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夏筆都”。

筆、墨、紙、硯,“毛筆”為文房四寶之首,可見其分量之重。

早在唐初,文港鎮已有筆市,而生產毛筆的歷史更為源遠流長。

東晉時期,臨川內史、書法家王羲之專用文港毛筆,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光照臨川之筆”的頌賦。

至清代,毛筆生產進入鼎盛時期。乾隆下江南時,親筆為文港周虎臣題寫“周虎臣”匾額,令其製作御筆供奉朝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楚圖南、葉飛、趙樸初以及啟功、舒同等書畫名家用了文港毛筆後,都題詩作畫,深表讚歎。

文港毛筆,自古至今,久負盛名。

可以看出,文港也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只不過,老徐家並沒有感受到當地文化的薰陶,從祖上開始,家裡就沒什麼讀書人。

陸澤外公這一支,更是傳承了好幾代人的廚子。

按照外公的說法,咱老徐家人就是幹廚子的料。讀書?那不開玩笑嘛。

因為從老媽到二舅、三舅,小時候讀書都不咋地,反倒是做菜很有天分。可是二舅三舅生的女兒,讀書都不錯,陸澤就更是可以,徐老太爺也就放棄了讓第三代幹廚子的執念。

一路開車,很快就來到了文港鎮。外公家不在鎮上,而是在鎮下轄的上柳村。

要是再早幾年,進村的路都是泥巴土路,壓根開不了車。也就是近兩年才修了一條小水泥路,路窄到來往車輛迎面相遇時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發生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