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劉羅鍋的寒食帖(第1/2頁)
章節報錯
與此同時,看見譚掌櫃回頭了,大家自然覺得有些奇怪,以為他落了什麼東西。
然而,譚掌櫃一回來,就直接笑容滿面道:“諸位,我剛才想到,除了天硯以外,我店裡還收藏了一件東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
“什麼東西?”刑老好奇問道:“與東坡先生有關嗎?”
“那是自然。”譚掌櫃鄭重點頭,輕聲道:“東西是黃州寒食帖。”
“什麼?”
一瞬間,眾人愣住了,然後第一反應就是搖頭,表示不信。畢竟眾所周知,寒食帖真跡就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譚掌櫃現在卻說他手頭上有這樣的東西,誰信啊?
“當然,肯定不是真跡。”察覺眾人的鄙視,譚掌櫃連忙補充起來:“我手頭上的自然是仿品,不過卻不是一般的仿品。”
這才對嘛!
眾人輕輕點頭,田老也有幾分好奇道:“誰的仿品?”
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特色了,但凡是名畫名帖,肯定少不了臨摹的作品。真跡難求,得到一件上乘的臨摹作品也不錯。
“這個就容我賣個關子。”與此同時,譚掌櫃笑容可掬道:“請諸位移步,到我店裡一看便知。畢竟東西有些珍貴,不好拿來拿去。”
這話也在理,眾人也沒有什麼意見,就結賬跟著譚掌櫃走了。
當然,這裡所說的眾人,肯定不包括四哥、李貴這些人。他們倒是想跟去,然而卻不好意思,或沒有這個膽子,只好眼睜睜看著眾人走了。
不久之後。眾人來到譚掌櫃的店鋪,門前的大字招牌,倒也有幾分古韻。大家走進去打量一下,發現店鋪空間也挺大,七八個人湧進來,倒也不顯得狹小。
另外在二樓,還專門設了一個貴客室,譚掌櫃把眾人引進這個房間之後,又是斟茶。又是倒水的,忙活了幾分鐘,這才退了出去。不久之後,譚掌櫃回來了,手裡卻多了兩樣東西。一件是個盒子,另外一件又是一根卷軸。
盒子先擱到一邊,大家明顯對卷軸更加感興趣。
黃州寒食帖,實際上應該稱為寒食詩帖,是蘇東坡被貶黃州第三年,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所以創作了兩首詩,以便抒發內心中的苦悶。
詩稿誕生後,幾經週轉,傳到了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於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所以找了個機會,攜詩稿去拜訪黃庭堅。
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想到了已經被貶到南海的蘇東坡。激動之情難以自禁,又為詩稿題了一個跋文。張浩如獲至寶。把題跋和詩稿合併起來,可謂是珠聯璧合,最終形成了流芳百世的黃州寒食帖。
所以說,寒食帖的珍貴,不僅僅是由於蘇東坡本人酣暢淋漓的行書,另外還要加上黃庭堅的精妙書法題跋。兩人的書法聯合起來,自然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反正自從黃州寒食帖現世以後,深得世人的讚譽,然後大家就把蘇東坡的寒食帖和王羲之的蘭亭序、顏色真卿的祭侄文稿並列,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者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由此也可以知道黃州寒食帖在中國書法界的地位。
這樣珍貴的名帖,歷朝歷代肯定少不了臨摹的作品,據王觀所知道的,就有清末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他就臨書過蘇東坡的寒食帖。不過不是書卷的形式,而是四條長屏。
另外還有許多仿寫作品,估計很難列舉出來。畢竟在那個時期,連皇帝都曾經是蘇粉,更加不用說蘇東坡去世以後,蘇粉遍佈海內外,已經形成一種風尚了。
這種情況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文人雅士,誰沒有臨寫過寒食帖的,估計都不好意思出門和人打招呼。
所以說有寒食帖的摹本不奇怪,重要的是這個摹本到底出自誰的手筆。如果是普通的文人作品,那麼肯定不值幾個錢。要是出自名家之手,價格自然也不低。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也不需要王觀動手了,譚掌櫃自己就係開卷軸繩帶,然後小心翼翼把卷軸全部鋪開,再請眾人觀賞。
眾人紛紛打量起來,乍看字卷,大家就知道不是真跡。
因為真跡的圖片資料廣為流傳,只要對寒食帖有些瞭解的人,都清楚字帖開卷並不是蘇東坡的寒食詩二首,而是雪堂餘韻四字。這一節,也有個名堂,稱為引首。
引首有點兒類似書冊的目錄,常常是名人的題字。寒食帖的引首,就是乾隆親筆御題,用上好的仿宋緙絲作底,再揮筆書寫雪堂餘韻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