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一致表示鄙視(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們也知道,作為皇帝肯定是日理萬機,他隨口吩咐下來,指不定回頭一忙,就把這事給忘記了。不過皇帝能忘,底下的人可不敢怠慢,個個使出了渾身解術,戰戰兢兢的完成任務,才小心翼翼的把麻將呈獻給雍正皇帝。”
這個時候,王館長輕笑起來:“當時雍正皇帝一看,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不鹹不淡的點頭表示知道了。然後根本沒有使用,回頭就直接把這副麻將賜給別人了。至於其中的原因,你們應該明白吧。”
“明白,怎麼會不明白。”
眾人稍微一想,就恍然笑了,自然理解雍正皇帝的想法。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梁山好漢是什麼樣的角色,那是統治者眼中殺官造反的強盜,應該予以剿滅的物件。
可能是當時沒有多想,所以就叫人燒造了這副麻將牌,但是時間一久,估計雍正皇帝自己也回味過來了。但是皇帝金口一開,又不可能出爾反爾打自己的臉,那麼幹脆將錯就錯吧。不過東西留在宮裡也是個忌諱,乾脆就賞賜出去了。
“當然,這樣的東西,賞賜給什麼人,也是比較有講究的。”
此時,王館長微笑道:“在古代皇帝和大臣之間,那可不是什麼平等關係,就算是賞賜什麼物件,也是蘊含了深刻的寓意。”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年羹堯了,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藏邊的亂事,立下赫赫戰功。期間更是得到雍正皇帝的特殊寵遇,加封他為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真可謂位極人臣。可惜這人很蠢,居然忘記歷史的前車之鑑……”
王館長話峰一轉:“雍正二年他入京覲見的時候,雍正賜他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這些只有王爵才有資格使用的東西,他居然堂而皇之的接受了,甚至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分明是在自取滅亡,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相比之下,同樣是雍正皇帝心腹,又同樣與雍正皇帝關係密切。更得到雍正皇帝器重的和碩怡親王胤祥,那就聰明多了。不僅善始善終,最後為了紀念他的功勞,雍正皇帝還特意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雍正一朝中唯一一個無需避諱的皇族。”
王觀等人也懂王館長的意思,畢竟古代皇帝講究上尊者諱,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雍正和一幫兄弟都是胤字輩的,但是等到雍正即位,那麼他的兄弟就要改名了。胤字輩就改成了允字輩。都說帝王之家無親情。可是雍正皇帝居然讓胤祥把名字改回來,可見對他的親厚,那真是當成親兄弟看待了。
這話別扭吧?不過確是事實,翻開歷史書就會知道,為了皇帝的寶座。不要說什麼親兄弟了,就是父子、叔侄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親情可言。尤其是雍正是經歷了九龍奪嫡,與其他八個兄弟進行了激烈的競爭。這才登上皇位的,那他對於兄弟的警惕可想而知。
這樣的情況下,雍正皇帝居然讓胤祥恢復本名,可見他對於這位兄弟的滿意程度。
當然,雍正滿不滿意不關大家的事,大家卻能夠從王館長的話中,推斷出雍正把那副麻將賞賜給誰了。
“和碩怡親王。”王觀微微沉吟,就輕笑道:“果然是很合適的人物。”
要知道這人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而且頗為聰明,不居功,不貪戀某些過分例外的恩賜,那麼肯定不會胡亂宣揚雍正皇帝的糗事。
沒錯,對於雍正皇帝來說,一時昏頭派人燒造水滸傳人物像麻將,就是不大不小的糗事。既然是糗事,那麼自然要掩蓋起來。但是作為一個還算英明的皇帝,他也不至於為了這點小事情殺人滅口,那就乾脆讓胤祥幫忙收拾爛攤子了。
反正根據史料記載,胤祥在總理朝政,處理朝廷事務的時候,也沒少幫雍正打理養心殿監理製造,諸皇子事務,雍正舊邸事務,等等,事無鉅細。
“內務府有一份活計檔,就詳細記錄了雍正皇帝的宮廷生活面貌。活計檔是宮內大小工務每天每項的詳細紀錄,非常零碎但紀錄完整。”
王館長娓娓而談:“檔案的內容顯示胤祥不僅負責包括燒彩漆、燒琺琅、交代宮廷畫家作畫,主持地圖出版、鐫刻雍正寶璽等等事情。連生活小節也為雍正打理,例如雍正認為燈飾做得不好,眼鏡要工匠修改等等,也是胤祥代為張羅的……”
“就是這樣鞠躬盡瘁,每天反覆的操勞,在雍正八年的時候,胤祥就由於勞累過度,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了。”王館長搖頭道:“之後的情況你們也知道了,雍正皇帝懷念他的功勞,破格追封他為和碩親王。世襲罔替,成為了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後的第九個。”
之所以說是破格,因為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那是在開國之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宗室。那是打江山的軍功,與坐江山的功勞含金量截然不同,也沒法相提並論。
或許這樣說,大家可以更加理解透徹。眾所周知,建國初期中國有十大元帥,那是憑藉赫戰功,大家心悅誠服認可的。可是在現代的和平時期,有人沒打什麼仗,就是這樣一步步的升上去,再出於某種原因,要給他元帥的榮譽稱號。
聽到這樣的訊息,估計要引發一場軒然大波,肯定有許多人不同意。
當時的情況也差不多,很多人反對。好在雍正是皇帝,九五之尊,更是獨裁者,他鐵了心一意孤行,早被他整怕了的文武百官哪個敢胡亂開口,事情就順理成章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