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千字文那是智永和尚的傳世代表之作,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留傳的千古名跡。話說當年智永和尚為了弘揚佛法,曾經寫了千字文八百餘本散於世間,江東諸寺各給一本。

不過很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加上保管不當的原因,大部分的草書千字文已經失傳了。到了北宋年間,宮廷內府只收集了剩下的七八本而已。

可能是覺得真跡保管不易,宋徽宗這個最喜愛舞文弄墨的皇帝,乾脆自己書寫了一幅,然後這個版本的草書千字文就成為了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當然,除了兩個比較著名人物的草書千字文之外,還有許多名家的作品。遠的就不提了,近的就有七十年代中期,啟功先生花了七天時間創作的真草千字文。

另外還有種種版本的草書千字文也不必多提,反正這幅作品能讓陶老這麼的珍惜收藏,想必肯定不是普通的佚名作品,多半是出於名家之手。

此時,王觀仔細觀賞作品,只見字捲上的文字比較淡雅清奇,不像某些草書作品非要把紙頁弄得墨色淋漓不可,彷彿不這樣做就不能突顯出草書顛狂潦倒之意。

反正這幅草書給人的印象就是草是草了,但是文字瀟灑脫俗、簡潔質樸,自有一番獨特的美感,充滿了小清新的氣息。

乍看之下,王觀連筆款都沒有留意,就直接判斷道:“于右任標準草書。”

草書還有標準,是不是覺得有些可笑?

然而,這卻是事實。實際上自從草書誕生之日起,確實沒有什麼標準可言。大家自己寫自己的,顛也好,狂也好,亂更好,含糊不清更沒有關係,反正只要你寫的字,符合大家的審美觀,那就是好作品。

不過,到了民國年間。當時的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覺得漢字太難認太難寫,為了求製作之便利,盡文化之功能,節省全體國民之時間,發揮全族傳統之利器。於是取百家草書之長,創立標準草書。

所以經過了多年的研究,于右任先生吸收了歷代書法大家所長,歸納出來的有條不紊、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草法,最終創造出了標準草書。

書成之後立即引起轟動,成了初學草書者最喜臨摹的入門課本,是學草書的最佳途徑。也成為草書發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也就是這個原因,于右任先生也有了當代草聖的美譽。

由於標準草書的字型比較規範,王觀自然很容易就辨識出來了。

當然,雖說是標準草書。但是是誰的作品,那也要需要仔細鑑別。畢竟於右任先生二九年就開始研究歷代草書,三二年創辦草書月刊,再標準草書問世。距今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這段時間,有人按照標準草書來創作書法作品。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與此同時,陶老笑問道:“小夥子,這幅字帖怎麼樣?”

“好!”

王觀首先予以肯定,一幅書法作品,其實也與圖畫差不多,不僅是要觀看每個字的細節,更要注意整個佈局。唯有整幅作品的字型疏密有致,筆墨濃淡自然,這才會給人一種美感,才能夠稱得上是佳作。

顯然眼前這幅字卷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另外就是要看筆款、鈐印了。如果是名人作品,那麼價格肯定很高,要是作者名聲不顯,那麼價格自然低很多。

沒有辦法,這是行情,也是市場的規律。其實名人作品,說白了也是一種品牌,人家買的就是品牌,覺得有質量保證,更能升值,價錢肯定不斷攀升。

扯遠了,言歸正傳。這個時候,王觀才向左下方的筆款看去,只見那裡有右任兩字款,以及一枚紅泥白文印章。

“果然不出所料……”

見此情形,王觀也沒有多少意外。畢竟一開始的時候,他就有這樣的想法了。如果不是名家名作,恐怕陶老也不會那麼重視珍惜。

“你怎麼看?”陶老又繼續問道:“有人說這是臨摹之作,因為這些字型與標準草書有些細微的差異。”

“這是髯翁真跡。”王觀肯定道,于右任先生最特立獨行的地方,就是留了一把大鬍子,所以才有髯翁的別號。

“當然,有差異也十分正常。”

王觀微笑解釋起來:“畢竟當年于右任先生集古今草書的章法,一點一點摸索練習,才創造出了標準草書。那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變更的過程,期間也是幾經易稿,最終才確定了下來,成為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標準草書。這篇字帖顯然是這個過程中的作品。”

“哈哈,說得太對了。”陶老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