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今天的第一更,求月票支援。

在大姨的招待下,大家坐下來喝水,貝葉母親直接道明瞭來意。

“你太客氣了。”大姨十分感激,然後連忙擺手道:“阿杰說這事不用我們操心,好像有個什麼婚慶公司,交給他們處理就好。”

“婚慶公司那是迎賓接送新娘的,但是新房的佈置,應該由大姐你來辦。”

貝葉母親笑著說道:“雖說現在的婚禮多數是西式的,但是一些傳統也不能丟下。比如說紅棗、花生、桂圓、瓜子什麼的,也要撒一些在床上吧。”

“對對對,這個可不能少。”大姨深以為然,慈祥笑道:“我就盼著明年抱個大孫子呢。”

“所以說,該佈置的還是要佈置的,好討個吉利。”貝葉母親笑道,然後與大姨熱切的商量大紅雙喜字應該是貼在房門,還是房間牆上。

關於這方面的話題,王觀和貝葉根本沒有插嘴的餘地,只有乖乖的旁聽。之後貝葉母親和大姨又聊了片刻,就決定去房間實地考察,留下王觀和貝葉在客廳閒坐。

就在這時,王觀聽見門鈴響了,多少有幾分意外。由於他就坐在門口旁邊的椅子上,也沒有太多想法,順勢就站起來開門。

門開了,只見外面站著兩個人。一個身穿藍色耐贓的衣服,手臂還戴著袖套,一看就知道是做技術活的老工人。另外一人就比較講究了,一身復古的白綢長衫,手裡還執著一把描金骨白紙扇,很有藝術家的風範。

“咦。”

此時,看見是王觀開門,老工人有些驚疑:“請問餘大姐在家麼?”

“誰呀。”

這個時候,大姨也聽見了門鈴聲響,在房間走了出來。

“餘大姐。是我啊。”老工人連忙笑道,臉上表情卻微微放鬆下來。顯然剛才是在懷疑王觀的身份,所以有幾分緊張。

“啊,是張師傅呀,快些請進來。”大姨連忙上前招呼,也有些迷惑的看了眼張師傅旁邊的白綢長衫中年人:“這位是……”

“大姐你好,我是隔壁樓的宋英華。”中年人笑容可掬,彬彬有禮道:“聽張師傅說這裡搬來了位熱心腸的大姐,所以特意過來認識一下。”

很明顯是客套話,不過讓人聽了也覺得心裡舒暢。不會有什麼反感。反正大姨挺高興的,連忙迎請兩人進來,奉上茶水。

“餘大姐,你讓我幫忙修補的東西已經補好了。”老工人也是個直性子,一坐下來就把手裡的一件用幾層黑塑膠袋包著的東西擱在茶几上,憨厚笑道:“你看看中不中。”

“張師傅的手藝肯定沒話說……”

大姨稱讚起來,順手把塑膠袋解開,露出了裡面的東西。

王觀看了過去,只見那個東西是個木製的佛龕。也就是用來供奉佛像、神位的小閣子。佛龕的起源現在很難說得清楚了,不過一開始的時候,佛龕體積比較大,而且是要開鑿石窟以供奉大型的佛陀菩薩像。

直到後來。也不知道是誰的主意,有人改用木石材料把佛龕做成小巧玲瓏的模樣,這樣就可以很方便的將佛龕安放在家裡供奉佛像神位了。足不出戶就能供奉神佛,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小巧玲瓏的佛龕自然盛行起來。

然後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本來很單調作櫥子形的佛龕,也逐漸發展出更多的樣式。最基本的就是仿宮殿樣式製作的佛龕。另外還有亭臺樓閣等等款式,相當於古代建築的微型縮影。

此時,茶几上的佛龕卻是寶塔狀的,看起來好像是七層寶塔,而中間位置鏤空,應該是用來擺放供奉的佛教神位之類。

純木質結構的塔形佛龕,似乎已經有些年頭了,底座稍微有些開裂。現在被張師傅用薄鐵皮片圍箍起來,重新予以加固。大姨也沒有謬讚,張師傅的手藝確實有兩把刷子,鐵皮片箍得很嚴密,沒有任何鬆動的痕跡。

對此,大姨十分高興,感謝連連。

“一點小事,甭客氣了。”張師傅擺手道:“鄰里之間,相互幫忙也是應該的……”

雖說現在的社會風氣,鄰里關係越來越淡薄了,有的時候甚至不知道對面住了什麼人。但是在大姨、張師傅老一輩人的眼中,還是很重視這層關係的。畢竟在某些時候,遠親不如近鄰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與此同時,宋英華忽然開口笑道:“大姐,恕我冒昧問一句,這個佛龕您應該供奉好長一段時間了吧。”

“嗯?”大姨微微一怔,據實點頭道:“沒錯,已經很久了,那是老家的東西,當年由孩子爺爺供著,然後輪到我繼續使用到現在,也有二三十年了吧。”

“大姐你說錯了。”宋英華微笑搖頭道:“佛龕可不止二三十年,你少說了一百年。在我看來,這東西起碼有一百多年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