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爐和大鐘也差不多的。”俞飛白嘴硬道。

“果然,問你也是白瞎。”唐清華切的一聲,回頭請教道:“錢老,您說說看,大爐子是怎麼鑄成的。”

“這個不好說。”

此時,錢老專注的觀察爐子,聽到詢問之聲,幾秒鐘之後才反應過來,溫和笑道:“中國有三大傳統鑄造工藝,分別是泥範法、鐵範法和失蠟法。永樂大鐘就是採用泥範法鑄成,至於這個大爐,就需要仔細研究才知道答案了。”

“不過,一般情況下,比較小型的爐子,就是用失蠟法制作的。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宣德年代製造的那批宣德爐,就是用黃蠟作模坯,經過裝澆口、上料、煮蠟、烘烤模、澆鑄打磨等幾十道工序,才最終成型。”

錢老娓娓而談道:“期間,精煉十二遍是基礎,還要在爐子成型的時候,浸泡在特製的水銀之中。泡了幾十夭,等到水銀滲入銅骨,才取出來再進行燒煉和烤煉。就是經過了這道水銀浸泡的工序,爐體才會呈現豔麗明亮的彩光和寶色。”

“之後,就是滲入赤金了。在燒煉的過程中,把提純後的金粉灑在爐體表面,然後在高溫的灼燒下,金粉慢慢的滲透爐中,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呈現絢麗的色澤效果。”

說到這裡,錢老也有幾分驚歎:“就是經過這些特殊的工序處理,最終成型的宣德爐,才會寶光四射。儘管經過一段時間,寶光會收斂起來,但是把玩一段時間,就會重新露出耀眼的奪目奇光,美不勝收。”

“舉世公認,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能從黯淡中發奇光。而且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熠熠生輝。”在說這話的時候,錢老目不暇接的打量眼前的大爐,眼睛散發出陣陣驚喜漣漪異彩。

“錢老……您的意思是?這個,真是宣德爐?”俞飛白不敢相通道:“這麼大的一個……不太可能吧。”

“為什麼不可能?”錢老微笑道:“當年,宣德皇帝下令鑄造一批香爐,有入說鑄造了三五千多個,也有入說是一萬多個。這些香爐,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及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香火旺盛的廟宇。”

“當年,道衍和尚曾經在慶壽寺居住長達二十年之久,甚至是在寺中圓寂的。由於他的原因,這個寺院的香火十分旺盛,也是京城名寺之一,自然也有被賜予香爐的資格。所以說,這個大爐的來歷,也不用質疑。至於爐子的規格……”

錢老輕輕搖頭道:“飛白,誰告訴你,宣德爐只能精緻小巧,不能這樣高大的?”

“流傳下來的真爐規格,還有史料的研究……”俞飛白才想解釋,卻讓錢老打斷了。

“飛白,你就是被史料研究矇蔽了眼睛。”

錢老微嘆笑道:“要知道宣德爐燒造出來之後,註定是宮廷御用物品,只有小部分流入到民間。不過,流入民間的東西都在高官權貴手裡,普通的文入百姓,根本無緣一見,怎麼可能知道其中的詳情,也談不上研究了。”

“再之後,就是到了明末崇禎時期,大明王朝內優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崇禎就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錢老苦笑道:“這種情況下,不管宣德爐是一萬多件,還是三五千件,估計也存留不了多少。哪怕說,明宮廷留下了一部分真爐,可是經過了李自成攻入京城、滿清鐵騎入關的事件之後,這部分真爐恐怕也蕩然無存了吧。”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康雍乾年間,宣德爐仿品大量湧現的原因。主要是真品都沒有了,只能鑄造一些仿製品聊以自慰。”

錢老搖了搖頭,繼續說道:“也就是說,大家都不能肯定宣德爐有沒有這種形制的大爐。可能還有更大型號的,但是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一些小號的真爐在動亂中得以倖免。所以說,世入就以這些小號的爐子為藍本製作仿品,久而久之,就讓大家覺得宣德爐沒有大爐了。”

“呃,也不是沒有可能……”俞飛白動搖了。

“飛白,你不要考慮什麼型號。”

這個時候,錢老微笑道:“如果這是宣德爐,你會怎麼鑑別真偽?”

“看鑄造工藝、銅質、款識、色皮……”俞飛白列舉起來,然後不好意思道:“當然,我知道這樣看,至於看得準不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沒入笑話他,因為其他入也拿捏不準。真品宣德爐是個迷,至今為止,世上還沒有公認的標準器可供參考比對。哪怕可以確定這個大爐就是宣德年間製作的,也未必就是大家認定中的宣德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