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石黃,獅球王(第2/2頁)
章節報錯
東西有些雜亂,兩三個小壺,也有一些陶瓷擺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櫃子底下的一塊石頭,外殼黑褐色硬如鐵,包裹一種合煮熟蛋黃十分相象的礦物。重量將近三四十斤,王觀搬出來的時候,也覺得有點兒吃力。
把石頭擱下來之後,王觀笑道:“大伯你應該是行家,幫我看看這是不是石黃。”
“我看看……”
其實在看見石頭的一瞬間,那人眼中就掠過幾分喜色。半蹲起來仔細打量之後,他也就更加肯定無疑了。不過他還是要打聽清楚:“小友,東西你是從哪裡發現的?”
“說起來也巧。”王觀心情舒暢,也沒有隱瞞的意思:“我們兩個下鄉掏宅子,在趙莊走訪各戶人家的時候,無意中經過一棟破敗的房屋。當時我們也有些累了,乾脆在房屋的斷垣殘壁上歇腳。”
“那時我比較無聊,順手拿了根竹竿在斷垣殘壁上敲敲打打,沒想敲著敲著,忽然發現這塊石頭不對。”說話之間,王觀笑逐顏開道:“透過仔細辨認,我感覺這塊石頭好像是石黃。不過是被人當成普通石塊,與泥漿混合起來蓋房了。直到房屋殘破了,才重見天日。”
“也難怪石頭表面有這麼多泥痕。”
那人恍然大悟,眼睛隨之一亮:“除了這塊石頭以外,就沒有其他的了?”
“應該沒有了吧。”王觀思索道:“就算還有,估計也在風吹日曬下風化了吧。只有這塊石頭運氣比較好,有東西堆積在上面,又有泥漿包裹,這才沒有碎化。”
那人一聽,感到十分遺憾,畢竟石黃碎化之後,與別的泥土摻雜在一起,還真不太容易提煉出來。尤其是不能確定數量的情況下,興師動眾的去提煉,或許得不償失。
當然,不管怎麼說,三四十斤的石頭,精細提煉出來的石黃分量也不少。如果作為化妝土使用,也能夠用一段時間。就算全部拿來製作紫砂壺,也能夠做出兩三個來。
反正那人動心了,再次研究石黃之後,立即抬頭道:“小友,這塊石黃你願意出手嗎?我可以出高價收購。”
“不好意思,東西不賣。”王觀笑道:“我想留著請人制壺。”
一瞬間,那麼直接報價:“一百萬。”
“咦!”
王觀感到有些意外,主要這個價格真的很有誠意。要知道就算當代制壺名家的紫砂壺,也未必值這個價錢。大家應該清楚,材料是成本,再加上制壺名家的手藝,所以紫砂壺值錢也十分正常。問題在於,材料的錢,再高也不可能高過紫砂壺成品吧。
想到這裡,王觀若有所思,然後請教道:“大伯怎麼稱呼?”
“裴!”
那人自我介紹起來:“裴洪泉,是個手藝人,所以見獵心喜,希望小友能夠成全。”
“裴……”
就在這時,王觀驚詫道:“獅球王裴大師?”
“呵呵,那是行裡朋友吹捧,不能當真的。”裴洪泉謙虛笑道:“與祖輩相比,我還差得很遠呢。”
“裴、裴、裴……”
與此同時,刑秋似乎也知道裴洪泉,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結巴了。那個神態,和粉絲看見崇拜偶像的反應差不多。
見此情形,裴洪泉多多少少有點兒小自得。畢竟受到別人尊崇,心裡高興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當然,他更加關心石黃的事情:“小友,你覺得我的提議怎麼樣?如果覺得價錢不合適,我可以再斟酌加點。”
裴洪泉有資格說這話,他不擔心材料貴了會導致成本上漲。因為他製作出來的東西,就算在成本上翻兩番,也能夠輕易賣出去。
畢竟大師也分級別的,比如說壺藝泰斗顧景舟老先生,他精心製作的壺在七八十年代只能賣兩三百塊,可是現在已經突破千萬了。在2011年秋拍,他的提璧組壺以一千七百多萬成交,創造了紫砂壺成交價的最新世界紀錄。
當然,顧景舟是近代制壺大師,他的提璧組壺,一組有十一個,分攤下來的話,價格好像也不貴。單個紫砂壺最貴的還是古代名家的作品,比如說明代時大彬製作的圈扭壺拍賣,成交價高達一千三百多萬。
另外還有清代陳鳴遠製作的南瓜壺,拍賣也能值八百多萬港元……
裴洪泉儘管也是大師,不過肯定不如與上述幾人相提並論。不過他獅球王的稱號也不是白來的,那可是三四代人的積累。
第一代獅球王,那是清末民初制壺好手江祖臣。他十分善仿古器,特別是有一手浮雕裝飾技藝,所創獅球、獅燈、獅座系列壺,深受時人喜愛,所以才有了獅球王這個稱號。
第二任獅球王,卻是裴洪泉的祖父,有陳鳴遠第二美譽的裴石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