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金枝玉葉(第1/2頁)
章節報錯
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琅技法,用進口材料,創制出銅胎燒琺琅,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琅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當然,在一開始的時候,琺琅瓷卻是宮廷壟斷的專利,民間是不可能大規模經營製作的。就算有作坊燒製,也是貢品,常人不能使用。不過到了清代中晚期,琺琅彩的工藝就散播到民間了,呈現出遍地開花之勢。
這個時候,不僅是中國民間需要量增大,就是外國人也十分喜歡富麗堂皇的廣彩瓷,甚至有一些歐洲王室貴族專門派人前來採購廣彩瓷。
在這種情況下,廣彩瓷逐漸與銅胎燒琺琅分離,成為獨立的行業,然後不斷擴大生產,將廣彩瓷器銷售海外,成為中西方貿易的重點專案。
“經過一兩百年的貿易,廣彩瓷暢銷各國,所以現在許多古董店都有廣彩瓷的存在。”
這個時候,餘味輕聲道:“不過也要小心贗品,就算是真東西,但是品相完美的卻十分罕見,大多數都有衝、磕、掉彩之類的損傷。想要找到一件上佳精品,哪怕是民窯的都很不容易。偶爾看到一兩件,價格也非常高……”
王觀和方明升倒是不懷疑餘味的話,畢竟說句不好聽的,中國對古董瓷器的重視,其實也就是這幾十年才復甦的,然而外國人已經重視幾百上千年,而且一直沒有斷絕過。
不客氣的說,一些人對於中國古董瓷器的認知堪稱專家。其斷代的準確性比我們國內某些所謂的行家要高出一大截,不僅在專業的雜誌刊物上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甚至編寫了許多關於瓷器的書籍。
人家是大行家,想要行家手裡撿漏,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情。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是第一批到這裡淘寶的中國人,早在他們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來自中國的古玩商人、藏家,在這些店鋪中篩選過多少次了。
作為同胞兼同行。王觀肯定了解這些人的德性,發現什麼好東西肯定是打包帶走,不給其他人留下什麼餘地。就算有一些漏網之魚。也經不住大家一遍一遍地過慮……
“說起來,這些東西的價格也是大家炒起來的。”
適時,餘味也有幾分感嘆:“記得十多年前,中國的古董都是明碼標價,謝絕討價還價。就算是熟客。最多給你打個九五折,那也算是很給面子了。然而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這些東西的價格就好像火山噴發一樣爆發增長,每隔一段時間就變一個樣,讓人目不暇接。”
“這樣也就算了,原來挺乾淨的市場。也逐漸變得魚龍混雜起來。宋元龍泉青瓷,明清的青花瓷,甚至包括木角牙雕之類的東西。都有仿品的蹤影。”
在餘味的感嘆聲中,王觀和方明升也稍微感到有幾分尷尬,自然清楚這些仿品的源頭來自哪裡。所以說在禍害別人的同時,遲早有一天也會禍害到自己人。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餘味也意識到自己的感嘆有些不合時宜,立即轉移話題道:“我看了下。這些廣彩瓷瓶有衝裂的情況,很有可能是真品。你們要是喜歡,倒是可以考慮買下來。”
“我看看……”
方明升順勢走去觀看瓷器,東西有瓶有盤有碗,實用性器物比較多見。
一般來說,在過去的古玩收藏家眼中,瓷器裡瓶子最值錢,罐子次一等,接下來才是盤碟碗之類的東西。不過現在卻不是這樣區分了,主要是看東西的質量,綜合它的來歷,胎質紋飾,是否完好無損等等情況,才決定最後的價格。
嚴格來說,廣彩瓷的質量不差。在傳統的燒瓷工藝之中,又融合了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琅技法,然後施展在瓷器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猶如萬縷金絲纏白玉,而且顏料更是豐富多彩,所以才有了織金彩瓷之稱。
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品牌,那麼特點肯定十分鮮明。
反正在方明升觀賞東西的同時,王觀也走過來打量,一眼望去就感覺這些瓷器紋飾精細,顏色豔麗,充滿了富貴繁華之象,也難怪得到西方人的喜愛。
畢竟與提倡含蓄美的東方人相比,西方人更加直接,從來不覺得絢爛明豔的東西俗氣。一般來說,他們更加喜歡能夠發光閃亮的事物。所以鑽石、水晶、金銀器物才是西方人公認的財富象徵。
至少王觀覺得,西方人眼中的古董,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各種金銀製作的物品,以及各個時期大藝術家流傳下來的油畫、素描、手稿。這些東西,應該才是他們收藏的主流。
不過審美觀也是與時俱進的,而且也是因人而異。王觀覺得廣彩繁縟華麗,不符合他的審美情趣,但是方明升卻未必覺得不好,看他上手端詳的時候,眼中透出欣賞之色,就知道他似乎挺喜歡這些東西。
這也正常,錦繡華麗的事物,就算王觀不怎麼欣賞,也不見得會討厭。方明升更加不用多說了,追逐富貴繁華就是他的天性,自然比較喜歡這種華麗絢爛的物品。
在幾人打量的時候,店主終於走過來了,然後用生硬的中文問候起來:“泥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