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說笑了,我還差得很遠。”

此時,王觀謙虛一笑,目光也隨之朝桌子看去,乍看之下也有幾分失神。

“怎麼,發現好東西了?”

注意到王觀的神態,周老頓時笑道:“眼睛賊尖,堪比孫猴子的火眼金睛。”

“什麼好東西?”

俞飛白聞聲眼睛一亮,自然凝神觀察起來,只見茶几上擺放著一些茶具。以他的眼力自然能夠看出這些茶具儘管不錯,但也不過是不錯的工藝品而已。

等等,不對……

忽然,俞飛白髮現在七八個茶杯之中,暗藏了一個白瓷小碗。他連忙打量,感覺小碗在茶杯之中十分明顯,彷彿鶴立雞群,而且在陽光下散光出幽淡雋永、典雅含蓄的雪潤光澤,看起來非常美觀精緻。

“這麼淨白……難道是德化白瓷?”

看了一眼,俞飛白猜測起來,目光充滿了見獵心喜之色。首先他不認為錢老等人在喝茶的時候會多此一舉拿個不相干的小碗來礙眼,其次是周老也說了,茶几上有好東西。基於這兩個理由,他自然能夠判斷,這個白瓷小碗絕對不簡單。

可惜不能上手,不過單單是看小碗釉水瑩潤。猶如羊脂美玉般的光華,就足夠讓俞飛白有幾分迫不及待,升起想要捧起來研究觀賞的衝動。

“不是德化白瓷。”

與此同時,王觀卻搖頭反駁起來,臉上若有所思道:“這種淨白的程度,與德化白瓷有些細微的差別。類似這種小碗我沒有見過,但是曾經在德叔的收藏之中看過一個杯子。”

“那個杯子的釉色晶瑩潔白,色澤溫潤如玉,胎體薄如蛋殼。極為輕盈。無論是胎釉還是顏色,都與這個小碗相當,所以我覺得它們應該是同一個品種。”

說話之間,王觀輕聲笑道:“永樂甜白!”

“啊!真是永樂甜白?”

俞飛白一怔之後,臉上浮現出驚喜交集的表情。要知道瓷器也分檔次的。古玩行內人都知道,中國官窯瓷器以明清御窯廠器物為貴,而明代御窯瓷又以“永白(永樂甜白)、宣青(宣德青花)、成彩(成化鬥彩)”為上。

中國白瓷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或者更早。不過真正形成規模,而且把瓷器燒成雪白顏色的,還是在唐代年間。這個時期。唐代刑窯燒造的白瓷,胎質潔白,釉面光潤,胎釉已不見白中閃黃或泛青的現象。

接下來白瓷又繼續發展。經過了五代、北宋的定窯白瓷,還有元代的樞府釉瓷,最後到了明代永樂年間,白瓷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頂峰。然後開創性地燒造出一種半脫胎白瓷來。這種白瓷胎體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所以才有甜白之稱。

不過也需要注意,甜白只是形象稱呼,實際上甜白瓷也稱為填白瓷,填白釉是一種製作瓷器的工藝,兩者之間也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

“真的是永樂甜白瓷?”

此時此刻,知道東西的珍貴之後,俞飛白不淡定了,搓手問道:“能讓我們看看嗎?”

“不要這樣急,讓人笑話。”錢老輕笑搖頭,示意道:“這是孔兄的珍藏,也要問問人家的意見。”

俞飛白從善如流,立即轉頭問道:“孔老先生,不介意讓我們觀賞吧?”

“當然沒問題。”孔老先生爽快點頭,微笑道:“這是館藏,遲早要擺出去讓大家觀賞的。現在就是請幾位大行家幫忙掌眼,確定真偽而已。免得拿仿品贗品當成寶貝,貽笑大方之家。”

“孔兄多慮了。”

常老搖頭道:“這樣的珍寶,能夠完好無損地流傳下來,也算是難能可貴,鳳毛麟角。有一件算一件,真的假不了。”

“常老,我們還沒看呢,你別劇透啊。”俞飛白稍微有些不滿,隨即小心翼翼捧起永樂甜白小碗仔細觀賞起來。

只見小碗口外撇,胎壁薄極,典型的永樂官窯碗器型。最重要的是晶瑩雪亮的胎壁能夠光影照人,釉白細潤恰似新鮮之蔗糖,讓人看了就產生絲絲甜意。

“永樂甜白瓷,果然名不虛傳啊。也難怪當年永樂皇帝對甜白瓷情有獨鍾,就算是西北地區覲獻的和田玉碗也不喜歡,偏愛甜白瓷碗。”俞飛白感嘆道,反覆打量,愛不釋手。

俞飛白這話也是有出處的,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四年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砂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

永樂皇帝覺得相對甜白瓷來說,晶瑩溫潤的美玉器物都顯得俗氣。由此可見,在永樂皇帝的心目中,甜白瓷的價值比金銀珠玉珍貴多了,屬於難得的寶貝。

東西在明代就是這樣珍貴,那麼流傳到現代更加不用多說了,反正就是歷代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名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