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時代的明光鎧?”

打量片刻,王觀也有些好奇道:“我記得明光鎧在唐代最富盛名,不過東西在唐代之前,好像早就已經有了。”

“從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吧。”

覃老先生笑呵呵道:“他們給我看了照片之後,我就查了些資料,發現在三國曹魏時期,就有了明光甲的記載。至於實物證據,卻是在南北朝的北魏年間出土的一些武士陶俑,它們身上就穿著這樣的明光鎧。”

“不過小友你也說得很對,到了唐朝時期,明光鎧的製作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只是工藝太複雜了,根據史料記載,製造一副鐵甲,需要將近兩百天,修理一副盔甲,則需要四十一個匠人。”

說話之間,覃老先生十分感嘆:“由此也知道,明光鎧的生產已經有些流水線的意味。可惜經過了五代十國之亂,宋朝興文抑武,除了初期的高官武將或許還有一具明光鎧以外,到了後來東西逐漸失傳。或者說是朝廷有意識地忽略,自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這也是常事了。”

王觀輕微嘆道:“秦代的青銅戰車、弓弩,漢代的環首刀、裝甲騎兵,唐代的明光鎧,以及赫赫有名的唐刀。能在歷史上留下諾大聲名的,無一不是當時最厲害的戰爭兵器。可惜這些東西,總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失傳,只留下讓世人景仰的傳說。”

“好端端的,感慨這個做什麼。”俞飛白隨口道:“我覺得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弄清楚這件鎧甲到底是什麼年代的東西更好。”

“說的也是。”

王觀釋然,隨即笑道:“既然覃老先生研究過明光鎧。那麼應該心裡有數吧。”

“呵呵,有一點心得。”覃老先生立即笑道:“其實你們也應該能夠猜測得出來,唯有在明光鎧工藝最精湛的唐代,才有可能製作出這樣精緻而又實用的甲具。”

“據我所知,唐朝明光鎧按年代先後順序可以分為五型。”覃老先生細數起來:“隋末的冑甲、初唐的冑甲、盛唐的冑甲、中唐的冑甲,還有晚唐的冑甲。每個時期鎧甲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一些細節上的差別。”

“什麼差別?”

眾人自然好奇的探問起來。

“這個不好說。”覃老先生搖頭道:“這個要看頭盔,以及身甲、護肩的紋飾變化。每個時期都有細微的變化,一時半會也說不上來。”

“沒事。你只要告訴我們,這件鎧甲是什麼時期的就行。”俞飛白饒有興趣道:“早就聽說唐代明光鎧的盛名了,平時倒是見過複製品。真正出土的實物也曾經有幸目睹,就是比較破爛,不像這套鎧甲這樣齊全。而且儲存得十分完好。”

“是啊,像這樣完好的明光鎧,也稱得上是獨一無二了。”覃老先生仔細檢查鎧甲每一個細節,甚至連每塊甲片都沒有錯過,用手仔細觸控確認之後,這才心滿意足道:“我覺得東西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鎧甲。”

“有什麼根據嗎?”俞飛白好奇道,其他人的反應也差不多。比較專注的聆聽。

與此同時,覃老先生也興致勃勃的解釋起來:“我歸納一下吧,其實也比較容易分辯。初唐的鎧甲,由於經濟處於復甦階段。鎧甲造型比較簡單,然而到了盛唐時期,由於當時的富裕社會風氣使然,鎧甲自然偏向於華麗。”

“這件鎧甲明顯就是這樣。細節非常精美考究,已經不是著重體現鎧甲的厚重威風了。而是展現一種高貴雅麗的氣息,以便襯托披甲人的身份地位。”

說話之間,覃老先生沉吟道:“這類鎧甲,華麗有餘而威武不足,我覺得應該是宮廷守衛部隊將軍的遺物,而不是征戰沙場猛將的東西。”

“有道理。”王觀若有所思道:“我記得聽誰說過,在戰場中不能穿得太華麗,不然的話肯定成為敵人重點打擊的目標。”

眾人紛紛點頭,畢竟在戰場穿著得太鮮明瞭,簡直就是黑夜裡的螢火蟲,不僅引人注目,而且更是顯而易見的靶子,不打你打誰?

“看一下,應該有銘刻的。”

適時,覃老先生在鎧甲內部翻找起來:“唐朝有專門製作盔甲的部門,好像叫甲坊署,另外有個北都軍器監,也設定有這樣的兵工廠。不管是什麼作坊,反正類似鎧甲之類的東西,在古代那是屬於高階軍用物資,肯定會有編號。”

“沒錯。”

王觀點頭道:“古代的盔甲、弩弓,就好像現代的槍支彈藥一樣,民間不能私自制造。一但發現誰敢私藏盔甲,朝廷肯定視為謀逆大罪,殺頭是輕的,滅門也很正常。如果私藏的數量很多,直接誅族也沒人敢吭聲。”

“這是當然。”

覃老先生點頭笑道:“不過你說的是元明清時期,在唐代沒有這麼嚴重。私藏一兩件的,最多是杖責流放而已,只是數量多了,肯定也要被腰斬殺頭。”

“可見無論古今,都是一個德性。”俞飛白微微撇嘴,忽然伸手示意道:“我覺得銘刻可能在腹甲內部……”

不得不說,有的時候俞飛白的直覺很準,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