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化干戈為玉帛(求月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能只是巧合。”這個時候,古先生忽然說道:“只是幾條線,或者是畫師無意中勾勒形成,根本不代表什麼含意。”
“嗯?”
一瞬間,王觀愣住了。聽這話的意思,古先生應該知道朱大先生,但是他為什麼不承認東西是贗品呢?難道是有什麼蹊蹺?
事實上王觀也猜對了,所謂的蹊蹺其實就是面子問題。
實際上海關查獲了許多古董瓷器之後,立即聘請了一幫專家過來鑑定。這些專家之中就有古先生,尤其是這個永樂青花大盤,更是他親自鑑定,最終肯定是真品的東西。另外也是他告訴方明升,海關要拍賣這樣的珍寶。
可是現在王觀卻說是贗品,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叫古先生怎麼能夠淡定得下來,所以不假思索就反駁起來。
然而,話一出口,古先生也有幾分後悔,但是讓他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落不下這張臉,只得死撐下去,繼續說道:“你覺得是贗品,有什麼證據嗎?”
王觀微微皺眉道:“古先生,暗記本身就是最大的證據……”
“這話不對。”古先生立即搖頭,駁斥起來:“鑑定東西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你可以從造型、胎質、青花料、紋飾描繪等等情況來判斷真偽,不能只憑借一個莫名其妙的記號,就覺得東西是贗品。”
也要承認,明知道古先生在強詞奪理,但是這話未嘗沒有道理。不過他以為排除了暗記。就找不出假的地方來了?那太小看王觀了。
“既然古先生有心指教,那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
此時,王觀胸有成竹道:“眾所周知,永樂朝跨越了二十二年,而且隨著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永樂一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
“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永樂瓷器的詳細斷代具有一定的困難性。畢竟在瓷器底足寫款,那是從永樂開始的。但是永樂時期的瓷器底足,未必都寫有款。”
這個時候,王觀微笑道:“當然。這個大盤是例外,它是有款識的,底足是永樂年制四個篆書款,就是這個小小的款識,卻開啟了明清兩代官窯器物書寫朝代年款的先河。”
“你是想說。這個年款不對?”古先生皺眉道:“雖說永樂瓷器款識較少,缺少了十分直觀的對比,但是我們可以肯定,這不是仿款。
所謂的仿款,那是指仿古瓷中出現的款。仿製永樂瓷器的事情,在正德年間就開始了。不僅是仿製瓷器,甚至直接書寫永樂年款。從正德開始,一直到嘉靖、萬曆、康熙、雍正。甚至清末民初都有這樣的仿款出現。
然而,歷代的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大類,字型和寫法也各不相同。但是由於是臆造的仿款,所以與真款比較有顯著的差別。
不過,古先生卻是覺得。只要能夠確定不是仿款,那就是真款了。
這樣的結論。王觀不置可否,只是笑道:“我沒說這是仿款,而是偽款。你沒有覺得這樣大的一個巨盤,款識卻只有方寸大小,就顯得非常不協調嗎?”
“當然,這只是其一。”
在古先生反駁之前,王觀繼續說道:“接下來,就是談談胎質問題了。”
“永樂年間,屬於燒造青花瓷的發展時期。儘管可以燒製永樂甜白這樣的精品,但是由於工藝還不成熟,所以精品往往十分稀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永樂時期的瓷器,胎質很白,卻並不是純白,而是接近象牙白色。”
王觀笑道:“所謂的象牙白,其實也略有幾分黃色。尤其是這樣的大盤,由於施釉技術不完善的原因,當時只能刷釉,所以容易造成釉面厚薄不均勻的情況,並且隨著釉厚薄程度而產生一定的呈色變化區間。”
“這是洪武、永樂、宣德時期瓷器最大特點,一直到成化年間,改用吹釉法施釉以後,才沒有了這樣的狀況。”
說話之間,王觀示意道:“但是你們注意看,這個大盤通體潔白無暇,就算有橘皮釉痕跡的存在,但是卻沒有任何色區漸變,這也足夠說明問題了。”
常說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就是瘋子。
瓷器也是一樣,肯定有時代工藝的限制,如果超脫了這個工藝的範疇,直接來了一個大躍進,那絕對有蹊蹺。要是小盤子,或者還可以用偶然現象解釋,但是直徑六十厘米的大盤,對於工藝的要求更高,不可能完全沒有絲毫瑕疵。
“古先生,你怎麼看?”王觀覺得自己已經講述得十分清楚了,這也多虧了當日錢老的指點,他才輕易發現這個明顯的問題。
當然,要是古先生依然嘴硬,那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鑑定東西本來就是要講理,可是人家都不打算講理了,直接無視你的論點,你說得再有理也沒輒。
畢竟王觀這番話,估計只有內行人才聽得懂,外行人絕對是一頭霧水。比如說方明升、餘科長他們現在就是這樣,知道王觀在挑毛病,但是這些毛病挑得對不對,他們自然弄不清楚,也有幾分將信將疑,不約而同看向了古先生,看他有什麼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