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換地圖了,需要斟酌一下情節,今天兩更,請見諒。

“破綻肯定有不少。”

這個時候,錢老微笑道:“說起來,我也是取了個巧,先是發現印文的不對,才以懷疑的目光鑑賞畫作。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發現破綻。”

“什麼破綻?”俞飛白連忙追問,王觀等人也紛紛注意聆聽。

“拋開印文不提,單單從畫作的本身入手,這是山水長卷,有山有水,而且是用粗筆渲染勾勒而成,看起來很有氣勢。”

錢老讚歎了一番,然後直接來了個轉折:“但是這幅作品卻缺少了沈周晚年用筆的顯著特點,或許說是缺少了他筆下的江南山水的氣息。”

“江南山水氣息?”俞飛白錯愕道:“那是什麼樣的氣息?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

“不是這個。”

錢老搖頭,仔細提點道:“沈周的山水畫主要是學習元四家中的王蒙和黃公望,又吸收了浙派一些風格特點,在筆法上形成了剛中有柔的特點,行筆的過程中時時可見銳利的筆鋒。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皴法,他用筆習慣性地多用元代王蒙的牛毛皴法。幹筆多次皴擦,產生出一種毛絨絨的感覺。”

“沈周之所以喜歡常用這種筆法,主要是江南地區的山體多有茂密的植被覆蓋,遠遠地望去,就有毛絨絨的感覺,這就是他筆下的江南山水氣息。”

錢老解釋起來,然後笑道:“另外到了晚年之後,他的用筆技法已經大成。儘管說使用硬度很高的禿筆之後,強調的是書寫性而不是自然山石的再現性。樹的畫法也變為粗枝大葉,不斤斤計較於細部的真實,強調的是整體的氣勢。”

“如果大略來看。這幅作品的整體風格,確實深得沈周晚年山水畫的精髓。不過仿作之人卻漏了一點。沈周是很注重氣勢,但是並不意味著不重視細節了。”

此時,錢老示意道:“你們看,山石上的苔蘚又髒又膩且有一股黑氣,這不是沈周的風格特點。”

“為什麼?”俞飛白愣眼道,沒有對比,他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對。

“沈周作山水畫時對點苔是非常重視的,他的畫室中堆積了很多未點苔的山水畫。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打點完成這些畫作,他卻表示需要等自己精神好的時候才能落筆。”

錢老微笑道:“由此可見,沈周對自己作品的重視程度,也說明了他的認真負責。”

“就好像這幅作品,中近景部分沒有打點。主景的山頂上倒是加了許多點。但是這些墨點下筆的力度不夠,沒有沈周山水畫中墨點的老辣感、毛澀感,排布也過於細碎。”

羅列許多缺點之後,錢老隨口道:“回頭我借一幅沈周山水畫的真跡過來,你拿真跡和仿作對比一下,就知道兩者之間的差別了。”

“這當然最好。”俞飛白忙不迭的點頭。

“嗯,這事回頭再說。整幅作品。除了我剛才說的問題,另外還有石頭的勾勒更是骨法全無,無論是大石還是小石,都勾得綿軟無力。毫無稜角。石頭和樹叢的搭配過於密集了,章法混亂,沒有疏密的對比感……”

錢老指指點點,敘說片刻之後。這才意猶未盡道:“除了這些,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就是這些。毛病已經足夠多了。一時之間,眾人十分感嘆,沒有想到在自己眼中看起來好像是真跡的東西,居然是破綻百出。

“對了,還有一個我們忽略了的輔證。”

就在這時,王觀笑道:“還是款印的問題。仔細想想,這是弘治十年的作品,起碼要在嘉靖年間才落到汪直的手裡。也就是說,東西至少流傳好幾十多年了吧,可是期間卻沒有任何人在上面題跋、留印,似乎也是件比較奇怪的事情。”

“對呀,整幅作品除了沈周的三枚印章以外,居然沒有其他人的鑑賞印章,這的確是很大的破綻。”皮求是深以為然,隨即笑道:“說不定這是嘉靖年間的仿品,本來人家是當成仿品來賣的,可是汪直卻當成真東西買下來收藏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別人送的,或者是搶劫得到的東西。反正不管怎麼說,大家應該謝謝他,如果不是他早早把東西收藏了,那麼這幅作品流傳下來,肯定有人打眼,然後在上面題跋留印。接著代代相傳下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上當受騙。”

皮求是十分感嘆,不過俞飛白才不關心有沒有人上當受騙,而是擔心道:“話說汪直的眼光那麼差,你們說他的收藏到底有多少真跡?”

“呃……”

一瞬間,眾人面面相覷,還真是不敢保證。

“別想那麼多。”

此時,錢老擺手笑道:“有一件就算一件,不論真假,都是一個辯證學習的過程。”

“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