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鋦瓷(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時候,王觀的暗示也十分明顯了,歐陽當然能夠聽得出來。不過由於王觀的語氣也比較委婉,歐陽倒是沒有聽出他是在懷疑自己的眼力,只當成是朋友之間的關心。
既然是關心,歐陽沒有理由生氣,反而連忙解釋起來:“東西肯定是真品,畢竟是鋦過的物件,不可能是贗品。不過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我感覺要價六千萬太貴了,所以才在猶豫不決,不能一下子下決心。”
“鋦瓷?”
一時之間,王觀和俞飛白愣住了。
說到鋦瓷,一般人還真不太明白。主要是現在的瓷器便宜,就算碎了裂了,直接一扔重新買過就是。但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一些珍貴的瓷器裂了,主人卻十分愛惜,不捨得扔,所以會請高明的匠人鋦釘起來,再重新使用。
當然,這裡據說的珍貴瓷器,不僅是相對富貴人家來說,也相對普通百姓來說。鋦瓷未必就是那些精細的官窯珍品,也有可能是普通百姓家裡的大盤大缸之類的器物。畢竟大盤大缸在古代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價格也不菲,就算開裂了也不捨得換新的。
這個時候,鋦瓷這門手藝自然應運而生。現在鋦瓷器的少了,原來大街上經常可以聽到鋦鍋鋦碗鋦大缸的吆喝聲。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說的就是這門鋦瓷的手藝。
在鋦瓷的過程中,打孔的師傅手要拿的很穩、很準,絕對不能打穿,而且鑽的孔要非常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另外就是鋦子的大小要計算很準確。否則做好後盤子會漏水。
只要滿足了這幾個條件,鋦釘好的瓷器就會嚴絲密合,絕對不會出來滲水漏水的現象,可以稱得上是巧奪天工。
一般來說,鋦瓷不怎麼值錢。尤其是百姓家鋦釘的大水缸,就算流傳到現在,那肯定也是不值錢的玩意。不過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說在日本就有一個十分顯著的例子。
傳說中國南宋時龍泉窯有一個精美的碗被傳到日本,一直被當做國寶收藏。到了日本室町時代。這隻碗被掌權大將軍足利義政收藏。
大將軍非常珍惜它,但還是不小心碰裂了。於是大將軍派使者帶著碗來到中國,懇請大明皇帝依照原樣再賜一隻。但是禮官遍訪各窯,卻由於工藝原因,已經仿不出原件的釉色。使者無奈。只好請高明工匠把碗鋦釘好,又帶回了日本。
從這個案例就可以知道,鋦瓷這件事情,在明代是十分普遍的。
不過由於時代的審美觀有異,現代的許多古玩收藏家,對於鋦器很不喜歡,覺得一排鋦釘很難看。所以就算有人買到了鋦瓷。也會特意請人把鋦釘拔開,再用粘膠仔細粘合起來,這樣看起來確實更加美觀。
當然,不喜歡鋦瓷。並不代表鋦瓷沒有價值。在2007年的時候,有一件釘了一圈接痕鋦釘的明正統青花龍紋大缸,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之後,最終以209萬元成交。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起。許多藏家才開始正視鋦瓷。
“既然鋦過,那就是殘器了。”
與此同時。俞飛白皺眉道:“那大盤到底有多好,竟然敢要價六千萬?”
“東西很好,非常精美。”
看見俞飛白懷疑,歐陽居然立即維護起來:“儘管大盤從中間開裂在兩半了,但是鋦釘的手藝十分精良。高明的巧匠在盤底鋦釘起來,十分的細密。如果在正面觀望的話,根本看不出有裂紋的存在。”
“總而言之,除了這點瑕疵以外,再也沒有什麼毛病。青花的髮色漂亮,荔枝綬鳥紋飾又十分罕見,全世界再也沒有同樣的東西,屬於獨一無二的珍品。”
說話之間,唯恐其他人不信,歐陽快步走了出去,片刻之後返回,手裡卻多了一疊相片。不是小相片,而是九寸左右的大相片。
“你們看……”
歐陽把相片亮出來,王觀等人連忙看去,只見相片是一個青花大盤,盤心繪綬帶鳥立於的荔枝樹上,悠然俯身,欲擒小蟲,活潑生動,栩栩如生。
在盤心四周的弧壁邊沿,則是六簇荔枝紋飾。美麗的青花紋飾錯落有致的分佈在大盤中,卻不顯得有絲毫的繁瑣痕跡,相反還十分的清秀雅緻,自然細膩之極。
最重要的是,無論王觀他們怎麼觀看,硬是沒能從高畫質相片之中發現裂紋的存在。直到歐陽出示盤底的相片,大家才看到一條細密好像是拉鍊的鋦紋。
“就是這樣釘起來?”慕容光很是驚奇:“這樣牢固嗎?”
“當然牢固,就算盛熱湯也不會滲漏。”歐陽十分肯定道:“而且表面如果不是認真打量,或者拿高倍放大鏡特意去尋找的話,絕對看不出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