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豐對張獻忠錦江藏寶的傳聞,似信非信。

疑問道:“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完全可以把金銀財寶隨軍帶走,他為啥子要把財寶埋到錦江裡面呢?”

老幕僚想了一下,只好耐心地給總督講述張獻忠撤離成都時的情況。

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國後,由於天府之國飽受了戰亂之苦,造成糧食奇缺,時有人吃人的事件發生。

張獻忠治川無方,又經常濫殺無辜。大西建國剛兩年,同時受到了北方清軍和南方地方武裝的大舉圍攻,眼看成都不保。

張獻忠曾五次進出四川,他打算來個第六次。

張獻忠下令義子李定國,將府庫中的金銀財寶裝入一千餘艘寶船中。

準備從成都錦江啟程,帶領大西軍從長江水路撤出四川。先退到曾經佔領過的湖廣一帶,企圖東山再起。

可是,當大西軍的船隊到達彭山境內時,遭到了南明參將楊展的猛烈火攻,燒燬了上百艘寶船。

張獻忠只好率水軍退回到成都,準備改走川北的旱路,打回陝西老家,在家鄉開闢新的根據地。

張獻忠心想,如果走旱路,府庫中鉅額的財寶必須要派大量民工運輸。

然而,在糧食奇缺的情況下,金銀已買不到多少糧食。帶上那些不能吃,又不能嚼的鉅額金銀財寶,反而成了行軍和打仗的累贅。

因此,張獻忠決定只帶走部分隨軍所用的金銀財寶,府庫中其餘的財寶秘密進行水藏和旱藏,並做好記號。待下次攻進成都時,方便取出來使用。

趙爾豐聽後大喜,覺得張獻忠在非常情況下,將府庫中的金銀進行秘密埋藏,確實在情理之中。

可是他又想,傳說張獻忠把財寶藏到錦江裡,是一些人的憑空想象,還是有什麼歷史依據?

他急令幕僚,快些去查詢關於張獻忠的藏寶史料。

幾個幕僚去查閱文史資料,其中《明史》《蜀鑑》《成都縣誌》和《華陽縣誌》等書籍,都有關於張獻忠藏寶的記載。

他們把書搬進總督府,並把重要內容念給趙爾豐聽。

據《明史•流賊傳•張獻忠傳》記載,張獻忠佔領成都後,“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

又據《綏寇記略》記載,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穿數仞,實以黃金瑤寶累萬億,殺人夫下土石以填之,然後決堤放流,名曰涸金。”

趙爾豐是武將出身,聽不懂那些文言,要幕僚直接用口語講給他聽。

老幕僚告訴總督大人,據史料記載,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先將錦江截流。

在河底挖深數丈的坑,把無法攜帶的金銀財寶埋下去,再用土石把坑填平。

然後決堤放水淹掉藏寶坑,這種方法叫“水藏”,或“涸金”。

趙爾豐聽罷幕僚講解,喜滋滋地說道:

“看來民間傳說的張獻忠錦江藏寶,在史書上還有根有據。這真是上天送給我的軍費啊!必須馬上派人去挖出來。我要用這些財寶來打造一支精兵銳旅,鎮壓那些亂黨起義。”

可是,錦江那麼長,張獻忠究竟會把財寶藏到哪個地方呢?總不能把整個錦江都翻挖一遍吧,趙爾豐急的抓耳撓腮。

這時,有個幕僚給總督大人出主意,因為張獻忠特別迷信風水,肯定會把珍寶藏在龍穴上。

於是有人推薦從湖南來的著名風水大師鄧鳳生師徒,聽說他們尋找龍穴非常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