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要命的鈔關(第1/3頁)
章節報錯
董其昌被王錫爵拉著到文淵閣內的小室之中,兩人相對而坐。
王錫爵眉眼含笑的看著董其昌,這讓董其昌多多少少有點受寵若驚。
雖說平日裡王錫爵對他也是友善無比,從不端首輔的派頭來壓董其昌,但是,像今天這般殷勤的還尚屬首次。
畢竟,王錫爵還是內閣首輔,一個首輔能做到這份上,可見董其昌在內閣之中的分量有重。
當然這種分量就算再重,也不可能會讓首輔放下架子給討好下屬的。
而造成這個情況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今天的慈慶宮議事。
嚴懲葉向高,南北稅制同軌,這兩件事情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自古以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
懲治葉向高是因為他確實有漏腳被抓住了,誰讓他在南京那麼逍遙呢,擱在平時就算是在秦淮河上的花船之中過夜也不過只是一種風流韻事罷了。
但是,葉向高到了南京這麼多年居然沒辦好皇太子交代給的差事,這還讓皇太子怎麼容他?
所以,他倒黴是應該的,誰也救不了。
而南北稅制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南北利益的不協調,南方計程車人們看著紅火的九邊眼紅,想進來分一杯羹。
但是,看到了九邊的稅制之後,他們又不願意把利益讓出,所以就鬧起來了,想著人多勢眾壓迫皇太子取消九邊的稅制,按照太祖皇帝擬定的稅制進行繳納。
可是,九邊還是原來的九邊嗎?
九邊現在是皇太子手中的禁臠,誰敢動這裡的果子,那就是找死!
所以,皇太子殿下也一不做二不休的要接著葉向高案直接推動南北稅制同軌,在南方也收取和九邊一樣的稅。
這些問題雖然嚴重,但說實話,也嚴重不到哪裡去,無非就是大家收斂一下,配合一樣,等扛過了皇太子強吹的這陣風后,稅繳不繳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畢竟,從太祖皇帝之後,他們就抗稅有術了,到了英宗皇帝之後,他們更是把不交稅當做了日常,即便是朝廷要罰,他們也不怕,最嚴重也不就是一頓板子嗎?
況且,在南方還有請杖的套路。
所謂請杖就是把自己要挨的板子僱一個人來挨,這樣也就算是受到了懲罰,所以,比起一頓板子和要割自己肉的稅相比,也都是浮雲了。
畢竟,就算是富庶的江南,照樣也是窮苦人多過富人的。
能給這些窮苦人的銀子,讓他們出場挨一頓板子,簡直不要太划算了。
其實,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奇葩的現象出現,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抗稅受到的處罰實在是太輕了,以至於輕到所有人都敢堂而皇之的拒稅了。
所以,明代的財政困局是在立國的時候就種下了,指望沒有多少修正能力,又天天把祖制和仁政掛在嘴邊的封建社會進行司法進步和司法改革以及稅務的改變,簡直就是開玩笑的。
很多朝廷自從開國之君定下了律法之後,若再無強勢的君主出現,這些律法幾乎是要遵守到王朝滅亡的。
而且,在這個過程之中,律法的執行也常常會被各種人為因素所幹擾,比較為了所謂的仁政和德政,很多的罪過都會輕輕放過,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律法的崩壞。
而律法崩壞最大的害處就是皇權不在強勢,皇帝不在一言九鼎,士大夫們可以利用輿論來壓制皇權。
時間久了皇權闇弱,一個本該是法制嚴明的社會也就變成了一個人情社會,權貴們犯了法都會被輕飄飄的揭過,而窮苦百姓們即便是不犯法也會被各種所謂的規矩框住,然後成為權貴們任意拿捏的奴隸和玩物。
所以,即便是在慈慶宮中把南北稅制的問題給敲定了,在場的人以及朝野之上下和之外的人也沒有誰是真怕的。
他們願意給皇權面子,那就假裝聽話一段時間,如果不給面子,那就繼續我行我素,皇權又能奈之如何?
反正這是個皇權不下縣的時代,下面的縣官們和地方的豪紳們沆瀣一氣的時候,就算是天子再聖明又能如何?
難道天子還能捨棄了“根基”,跟士大夫們幹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