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光,星辰之光,大地之轉,為什麼會這樣,在我們沒有終極答案之前,將其歸結於造物主之偉大,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聖哲說的「敬畏之心」,我們還是要一直保持的。但是,敬畏不等於恐懼,敬畏只是讓我們保持對天地的謙卑,對道德倫常的遵守。若是,我們把這種敬畏立即成了對未知的恐懼,那敬畏就不再是敬畏了。」

「敬畏就成了我們踏尋先人足跡進步的絆腳石。先人們篳路藍縷,從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一步步走到我們如今的時代,他們就是在敬畏天地的同時,不斷用智慧去探索天地,所以,才有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一切。」

「古人察天時冷暖,知曉了什麼是四季;察星辰列張,知曉了什麼是日月星辰。他們就是在這樣一條艱苦卓絕的路上,為我們總結出來星曆,制定出了二十四節氣,指導了我們的耕耘收穫的時節。」

「但是,這些真的就夠了嗎?我們作為先人的繼承者,我們也會有後來者,我們難道就不已經學習先人們的探索精神,為我們的後人留下一些屬於我們時代的印記呢?」

「所以,孤以為,我們應該感懷先人為我們創造的一切,然後,我們繼續沿著先人們的路,繼續為後來者開闢新的道理。我們要站在先人們的肩膀上,去看先人們曾渴望,但又未曾看到過的遠處風景。」

「為我們的後人,也留下一副努力奮鬥的絕世畫卷,等到將來,他們也會感嘆我們的努力,感嘆我們的精神,享受著我們為他們創造出的便利,從而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去看更遠處的風光。」

「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萬世不移,才能成為永恆的星辰,為我們的後人引路指航!」

朱常洛的一番話,頓時驚醒了在場的所有人。

他們從未想過自己的路可以這樣去走。

朱常洛繼續說道:「本朝一代宗師王陽明有云:「知行合一」。現在孤同樣也要把這句話送給諸位。知行合一,不僅說的是言行和道德,更是探索和求知。在探索和求知的過程之中,我們若也做到了知行合一,也未嘗不能成為一代宗師!」

朱常洛的這一句鼓勵,更是在在場的所有人心潮澎湃。

王陽明是距離他們最近的聖賢,此人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儒家三不朽!

更是開創了名為心學的儒家流派。

現在,不管是在朝在野,都要一批人信奉心學,踐行心學,想要隨著王陽明的路子,一直走到自己成聖的那一刻。

可惜,這些人最終落於下乘,他們追求不過只是王陽明身上的形,嚮往不過是王陽明身後的名。

王陽明真正想表達的「知行合一」,這些人繼續都只學了皮毛,成了「形而上學」的花架子,理論倒都是一套又一套的。

真到實踐的時候,這些人卻不能像王陽明一樣身體力行,把自己的所學化為所用。

可見,這些崇拜心學之人,幾乎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今日,朱常洛在此新解了「知行合一」,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他們身體力行的踐行著自己的所思所想,幫他們的聰明智慧化為一件件,一樣樣可以造福時代,造福後人的發明創造!

「臣等(學生)謹遵聖諭!」

時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朝著朱常洛一拜,這一刻的朱常洛在他們眼中,好像已經開始發著聖光了。

若是,沒有聖人一般的情懷,豈能說出這番話來?

所以,此刻就算朱常洛無聖人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他就憑著剛剛的一番話就足以成聖。

所以,在這一刻,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心悅誠服的對著朱常洛發出了「謹遵聖諭」的回應。

這一刻,他們是真心把朱常洛的話當做了可以遵守一生的至理之言!

而且,有心之人也在默默的默默的回憶,默默的強記,要把朱常洛剛剛的話都記錄下來,然後整理起來,成為他們的人生格言和以後前進路上的精神指引。

所以,也就朱常洛不知道的時候,他的普通講話也開始被默默記錄,整理成了一本後世聞名的《聖言錄》。

而且,這本《聖言錄》也成了幾乎可以媲美《論語》的存在。

後來在朱常洛知曉了此事後,朱常洛都不要意思的要捂著臉了。

自己何德何能可以跟至聖先師像媲美呢?

不過這種感覺還挺爽的,所以,朱常洛自然也就默許了此事,讓他們繼續自我發酵,自我崇拜,反正最後沾光的都是朱常洛自己。

所以,對於這樣的好事,朱常洛自然是不會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