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萬曆三十年,春夏之交。

經歷了半年多的茶馬司整頓,現在的茶馬司也終於完完整整的劃歸到了戶部名下。

戶部對這個新的衙門,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在戶部眼中茶馬司衙門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主管茶馬互市的聚寶盆,它更是戶部崛起的象徵!

有了這個衙門的編入之後,戶部不僅擴大自身的權責影響力,還成立具有稽查和審問的稅警。

這樣的進步任誰看到都會眼紅無比。

在京的六部諸寺,司,署等衙門不下一二十個,但真正具有獨立衙門執法緝拿之權的,好像除了大理寺和刑部外,並沒有個哪個衙門有這樣的權力機構設定。

由此可見,皇太子殿下對戶部的重視程度,真的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朝。

皇太子殿下無比重視戶部的財權,也無比重視戶部的財源,所以,才給了戶部這個大的權力。

其實,這樣的設定,也是朱常洛比照後世的稅務機關來設定的。

在古代戶部擁有了後世「財政部」「稅務總局」的兩相權責。

但是,戶部卻沒有實際收稅的權力,全靠地方督撫,州縣的自覺,戶部才能得到各地相應的稅額上供。

這在朱常洛看來是極為被動的財政政策。

下面的督撫,州縣等地方官員,以及下沉到縣鄉之中的不入流的書吏等,他們或多或少都要自己的私心或者私人利益交織在地方的稅務收納之中。

指望著他們能安安分分的把每年應收的稅款和稅糧如數的上繳朝廷,那才是活見鬼了。

很多地方的官員通常都是稅照收,糧照催,但是轉頭就會給朝廷寫一份當地受災減產絕收之類的奏摺云云。

不明真相的中央官僚和皇帝看到這樣的奏摺之後,幾乎也都是無可奈何的,最後也只能不情不願的酌免當地的稅收和糧食的田賦。

但結果,往往都是這些中間官員和地方上盤根錯節的小吏們把這些應收的稅銀和糧食給瓜分了。

最後,還是朝廷做了冤大頭。

老百姓們沒有得到一點實惠不說,最後還在各種巧立的名目中多繳了不少的稅銀和糧食。

如此亂象叢生的稅務現象,朱常洛早就已經深惡痛絕。

雖然,現在他直接收拾的只有鹽稅和茶馬司,市舶司的稅,地方上的田賦朱常洛還沒動手。

但這並不代表朱常洛就可以容忍這種亂象繼續下去。

只不過,現在朱常洛還未完全騰出來手來,不然的話,就這樣的稅務亂象,這樣的欺上瞞下,不知道又要殺掉多少縣官小吏。

這些人雖然品級不高,但他們卻是臨近百姓一線的官吏,這些人若是乾的好,朝廷自然也能臉上增光。

但是這些人若是幹得不好,老百姓的們怨氣則都會歸結到了朝廷本身之上,等到這怨氣越來越大,底層的老百姓們再真的遭遇了什麼天災人禍後,已經沒有生機的同時,這些惡狠狠的小官小吏們還暴力的剝削著老百姓口中僅剩的活命之糧時。

那時候,就是***,天崩地裂之時。

所以,朱常洛必須要一步一步的收緊大明的稅務,將地方的收稅之權,逐步的從地方縣吏的手中拿回,形成稅屬朝廷的大中央稅制。

雖然,這種稅制也有弊端,會影響地方官員的管理積極性,但是,也總比放權之後,讓他們胡作非為的好。

況且,稅法制度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皇帝不受矇蔽,不被所謂的祖宗制度框住,能夠靈活的改變適應時代的稅收制度,怎麼可能會刺激不了地方上的積極性呢?

但是,眼下的情

況卻不是放權刺激,而是收緊。

因為,再不收緊權力,等到情況更嚴重的時候,再想扭轉乾坤,那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現在朱常洛要做的就是逐步的把稅收和稅務權力,全部集中到中央的層次之後,再去利用中央集權的調控能力,去因地制宜的制定新的稅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