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時兄,大喜啊!”

叔時是顧憲成的字。

趙南星風風火火的到了吏部,他直接找到了正在坐班的顧憲成,急不可耐的拿著今日的邸報,跟顧憲成分享今天的大新聞。

顧憲成看著趙南星過來,他也沒有起身迎接,反而還在不緊不慢的整理著自己的工作。

顧憲成現在是吏部文選司郎中,一個五正品京官。

趙南星比他稍微低了一級,是吏部的文選員外郎。

兩人具在吏部任職,也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很多政治理念,兩人是很相似的。不過,這兩人的境遇是大不相同的。

顧憲成這輩子的最大的官也就做到他現在的職務,後來因為自己一身正氣,受不了朝廷的汙濁之氣,就憤然辭官回到老家無錫重建了赫赫大名的東林書院。

而趙南星則比他的仕途順暢多了,趙南星雖然為官之路也很坎坷,但是,他最後還是做到了吏部尚書的高位。而趙南星之所以和比顧憲成的成就大,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趙南星比顧憲成能活。

不過,活的短,並不代表成就就低。

顧憲成最大的成就,並不是重建了東林書院,成為東林黨原創發起人。而是他的“思想”。

顧憲成的思想是很“先進”,他在東林講學的時候,有過關於限制皇權的思想言論,他認為國家大事不應只由皇帝專權,應經過內閣和六部判斷,並聽從士紳與讀書人的輿論,以求做到所謂的“天下之公”。

雖然,顧憲成的思想是先進的,但是侷限性也很大,他把這個天下的民只圈定在了士紳階級和讀書人這個傳統的特權階級。

所以,無論他的思想再怎麼好,最後還是一份為自身階級爭取利益的學說,於國不益。國家要想正常運營,除了民主和法治之外,還需要足夠的賦稅作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支撐。

而士大夫階層在封建王朝時代中,他們是憂國憂民,但是他們改變不了自身就是特權階級的本質。他們享受著朝廷給予的高人一等的待遇,他們可以見官不拜。也享受著朝廷給予的賦稅豁免,他們還不用交稅。

這時候讓他們空談民主,限制君權,去實現他們這個本身就是特權階級的平等。其危險性,足稱毀滅!

但是他的這個思想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只要再昇華一下,那就是現代民主思想了。

所以,他的這種思想也影響到了後來明末清初時的大思想家黃宗羲。

而他的這個思想之所以能夠影響到黃宗羲,就是因為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黃尊素正是後來東林黨的骨幹智囊,他與顧憲成的政治理念是一脈相承,所以,顧憲成的思想影響到黃宗羲身上,也是非常正常的。

而黃宗羲也不負歷史的期望,他最終昇華了顧憲成的民主思想寫出了那本具有民主思想著作的《原君》!

黃宗羲在《原君》中探討了各種的民主思想,比如“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天下為主,君為客”民主思想等。主張“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法治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黃宗羲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民主思想覺醒者,可惜,他生不逢時,最後國破族滅,他也只能隱居在山水之間,看著這個世道繼續陷入到封建輪迴之中。

由此可見,顧憲成的思想其實在當時的世界,無疑也是很先進的,但是,政治這個東西,並不是靠理想就可以實現的。政治理想想要實現,就必須鬥爭!

所以,在明末的時候,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處境,各路神仙都粉墨登場,想要力挽大廈於將傾。

結果,用力過勐,又遇到了皇帝消極怠工,不給他們做裁判員,導致了各方實力在朝廷和地上上鬥爭激烈。最後,把大明王朝都給活活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