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計劃比朱常洛想象中的都要順利,本來他以為想要束縛住努爾哈赤,讓他老老實實乖乖聽話,至少得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

結果,土蠻部落的素巴第竟然如此草包,不僅一轉眼把自己的家底打沒了,還把自己的性命給留下了。

這讓李如鬆一下子就抓住了機會, 直接就踏平了土蠻部落,順帶著也威懾了整個遼東!

大興安嶺城的設立,就是這次戰役的最佳解釋。

本來,朱常洛和萬曆皇帝說起這事的時候,萬曆皇帝還有的興致缺缺,覺得土蠻部落不過是個無關緊要小草原部落罷了。

但等到朱常洛把土蠻部落的淵源說了一遍之後,又把土蠻部落時代相傳的金刀給了萬曆皇帝后,萬曆皇帝的眼睛都亮了。

這個功勞好像真的不小啊!

萬曆皇帝當時把玩著金刀, 眼睛裡也冒出了久未的小火苗, 看了這腿摔得不夠疼啊,記性都不帶長的。

萬曆皇帝說道:“土蠻部落在哪裡?給朕找來看看。”

當時萬曆皇帝迫不及待的就想知道李如松擊潰的土蠻部落到底在哪。

朱常洛知會了一下一旁的孫暹,孫暹立刻腆著笑臉過來了。

他捧著一張巨大地圖在另外一個小太監的幫助下,在萬曆皇帝面前張開。

朱常洛看著這張簡略的連經緯線都沒有的地圖說道:“父皇,你看這裡,土蠻部落原本是在這個位置的,後來當時土蠻首領庫登汗,恐懼被實力的俺答所吞,於是他就率領了十萬部眾,從這裡遷徙到這裡。”

朱常洛指了一下標寫“兀良哈”三個字的位置,然後又把手指直到了今大興安嶺山脈東南的一個位置。

兀良哈是當初在永樂年間奴兒干都司之下設定的衛所,它原本屬於大寧都司, 也就是那位被永樂大帝約定平分天下的寧王朱權的地盤。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在都知道了,永樂大帝過河拆橋,把寧藩從大寧遷到了南昌。

然後把大寧都司廢掉, 新建奴兒干都司, 把原來屬於大寧都司的部分領地劃到了更大的奴兒干都司裡面。而兀良哈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這裡也並沒有屬於大明多久,畢竟古代的先天條件在那裡放著,奴兒干都司在當時就是一個賠錢貨。

那裡不能種糧食,這也就意味著大明的軍民在那邊駐紮就是要消耗無數由內地運來的錢糧,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會被統治者所容忍的。

於是,在永樂大帝死後沒兩代皇帝的時間裡,大明也就漸漸的放棄了地處苦寒之地的兀良哈等地,也放棄了當初遠征而來的安南故土,同時,也放棄了下西洋戰略。

這等於是直接把永樂時期建立的所有功勳給否定了大半。這也導致了永樂大帝在有明一代及封建王朝終結的幾百年裡,他最令人稱道的政績是修撰了《永樂大典》,而其他的也就沒啥可提的了。

直到封建時代的終結以後,人們才漸漸的看清楚當時永樂大帝的偉大,並開始稱頌他五徵漠北,七下西洋,收服安南的偉大功績!

由此可見,人亡政息, 人走茶涼的事情,在古代社會里體現的是多麼的淋漓盡致。

古代的政權繫於人治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從來還未有過幾位繼任皇帝可以繼續沿著先帝的政策走上幾年的。

更多的都是在群臣的勸諫下改弦易轍, 偃武修文,善待天下士大夫,然後達到所謂的門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

當然是不是真的這樣有待考證,但是,如果一個皇帝真的對臣下很好,不搞激進改革,在很大機率上,這位皇帝是會被稱頌為賢君明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