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客氣的回道:“曹公公客氣了,殿下有什麼旨意?”

曹化淳說道:“殿下說了, 李將軍辛苦了。大興安嶺地區雖為我大明舊土奴兒干都司的舊地,但是,自成祖皇帝之後,朝廷內遷塞王,導致此地失去了大明守軍的威懾,也漸漸的落入胡人之手。對此,太子殿下痛心不已。今日也算是故土新歸的大好日子。太子殿下讓咱家給你帶個話,太子殿下說了,大興安嶺是大明的疆土,也是你李如松的封地。希望你能守好此地,為大明繼續開邊拓土,成就一代名將威名!”

李如松聽到皇太子竟對他有如此期許,他激動的立刻回道:“請公公代如松回報殿下。如松一定效忠殿下,為大明戍守邊疆,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曹化淳說道:“李將軍能有殿下如此恩遇,在大明開國二百餘年來,也算是頭一份了。自古公侯伯有封不臨土,有爵不任事。但是,現在,殿下不僅給了李將軍爵位,還給了李將軍封地。希望李將軍好好的守好大興安嶺,再接再厲,為朝廷,為太子殿下再立新功。”

李如松朝著北京的方向拱手拜道:“臣一定不辜負殿下期望,一定為大明守好邊疆,馬革裹屍在所不惜。”

曹化淳很滿意李如松的表現,接著這個小太監就取出了第二道聖旨。

曹化淳對著李如梅說道:“李如梅接旨。”

李如梅沒想到竟然還有一份他單獨的聖旨。

李如梅激動出列,然後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臣,李如梅問聖躬安,問太子安。”

曹化淳微微側身替萬曆皇帝和朱常洛回道:“朕安,孤安。”

接著李如梅跪伏在地,聆聽聖旨。

曹化淳張開聖旨念道:“自古國有忠良,靖邊守土,乃使國家安定,黎民樂業。古云:國之大者,唯祀於戎。帝王祀天,而將軍守邊。乃天之道也。李氏一門遠起隋唐族業隴西,自洪武初年其祖效命於太祖皇帝之下,至今已二百餘年矣。李氏忠心為國,世守遼東,其節其忠,朕心深慰。特旨遷李如梅為遼東鎮總兵官,接替其兄,為國盡忠。曹化淳為遼東隨軍太監,監管軍紀,遵總兵官令行事。欽此。”

李如梅激動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他聲音顫抖的回應著:“臣謝皇上隆恩,謝殿下洪恩。”

曹化淳把聖旨交到了李如梅手裡,他笑道:“李家一門三傑,令尊位在中樞令兵部機要,其二子亦是人中龍鳳,如松將軍封伯領土,入梅將軍接父兄之職。此乃真是天恩浩蕩,明主遠照。咱家羨慕的很啊。如果不是咱家早早的時候就動了刀子進了宮去,咱家說不定早就提著刀為殿下開邊守土呢。現在,殿下隆恩,給了咱家機會,讓咱家到遼東學習歷練,以後,咱家就要多多仰仗,兩位將軍了。以後,兩位將軍有什麼用得著咱家的地方,就只管吩咐,咱家一定聽命行事。這也是殿下給咱家的旨意。軍事上的事情,咱家絕不插手。”

聽到曹化淳這話以後,李如松和李如梅也鬆了口氣,他們就怕來了一個什麼都不懂太監指手畫腳,但是,從目前的聖旨旨意上來看,這位隨軍太監好像跟以往的監軍、鎮守太監不同,他好像就是專門被朝廷派來監視遼東軍政的。而且,他又不能插手兵事,顯然,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因為,現在李家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如果再沒點牽制的話。早晚就會有盛極而衰的悲劇發生,有一位太監跟在邊上,能時時刻刻的為他們在皇太子跟前美言幾句,這對李家的將來也是極好的。

李如松和李如梅都立刻回道:“公公言重,這都是皇上和殿下的信任。也是殿下的先機明斷和英明神武才有了我等如今的功勞。所以,這些說起來,也都是殿下的賞賜和信任,我們才有此機會立下此功。以後有公公在遼東,這也是我兄弟二人福分。公公以後回去,也要為我二人多多美言。”

曹化淳滿意的笑道:“兩位將軍的忠心,咱家會回報殿下的。希望兩位將軍在遼東繼續再接再厲,為朝廷守住遼東,經營好遼東。咱家在一旁也加油鼓氣,爭取早日為殿下開啟一個遼東新局面。”

李如松和李如梅對著曹化淳說道:“以後就要多仰仗公公了。我兄弟二人如果有哪裡做得不到位時,也請公公立刻指出,也好讓我兄弟二人帶好遼東,為殿下盡忠。”

曹化淳說道:“兵事咱家不懂,殿下也叮囑過咱家,讓咱家在遼東行事以總兵官為主,咱家到了這裡也是兩位將軍的下屬。兩位將軍有什麼吩咐,也不好猶豫,直接交給咱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