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鍾化民(第1/2頁)
章節報錯
萬曆皇帝幹了四十八年的皇帝,在他執政的半個世紀裡,其實也是多災多難的半個世紀。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萬曆皇帝這一朝裡,就發生過大小水災156次,旱災85次,地震183次,雹災45次,瘟疫42次等等天災。
而且在此期間還打了萬曆三大徵,以及持續了幾十年的明緬戰爭和薩爾滸之戰。這樣看來,萬曆皇帝能維持四十八年不翻車,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這次河南的旱災如此嚴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之前黃河水災的影響。在古代社會因為糧食產量有限,以及工業程度為零的現實影響,每次洪災以後,必然就會伴隨著饑荒而至。
大批的老百姓們因為水災的影響,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土地裡糧食也被洪水一衝而盡,伴隨著洪災結束以後,就會迎來一段時間的乾旱,這種乾旱若是放生在以往其他年份都還好說,緊緊褲腰帶少吃一點,等地裡的莊稼再或多或少的收一點回來,也算勉強度日了。
可是,這個時候老天爺似乎沒有給出這條委曲求全的生路,它似乎就是想把人往死路上去逼。於是,無食無糧的災民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像野獸一樣的活著,他們為了一口吃的,可以幹出什麼正常人都想象不到的事情。
一開始,他們賤賣自己的土地,接著他們會賤賣自己的兒女,再到後來,餓極了他們會偷偷的割死人的肉來充飢,最後實在是沒法子。他們就會把目光投向弱者,他們會殺了老弱病殘來充飢。
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人了,只是一群渴望活下去填飽肚子的牲口。這樣的場景任誰看了以後,都會觸目驚心的恐懼起來。
遠在北京的萬曆皇帝他閉上眼就會想起楊東明的奏摺內容和他畫的那副《饑民圖》,好像是萬千災民已經站到了萬曆皇帝的跟前,這讓萬曆皇帝的精神壓力變的格外巨大。
他現在每時每刻都著急上火的催促著內閣,他真的是急了。河南的災情實在是已經大到了可以威脅到帝國安定的地步!
自古河南地區因為靠近京畿,為天下安危之所繫。如果中原地區一旦發生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勢必會波及京畿地區!到時候成千上萬的災民無處生存,他們暴動起來甚至會直接切斷王朝的生命線——漕運!進而演變成一場足以摧毀大明統治的農民運動!
所以,救災之事刻不容緩!
在萬曆皇帝的再三催促之下,內閣也終於推出了一位趕赴河南救災的人員。
按照現代國家救災指揮的原則,像這種巨大的災難面前,一定會有內閣總理或副職來擔任總指揮親臨一線的。
但是,在明朝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體系裡,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後,在內閣的舉薦下,一位職級並不算太高的御史被臨危受命了這個任務。
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鍾化民。
鍾化民是萬曆八年的進士,他是仁和博陸(今屬餘杭區)人,他個子不高,在《明史》中記載在他“短小精悍,多智計。居官勤厲,所至有聲。”
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在福建惠安縣當知縣的時候,發現豪門權貴侵害民利官租,必繩之以法。而且,他還丈量田地,稽核徭役,得良田若干頃,減虛丁二萬。洛陽橋壞了以後,常有百姓因渡河而溺水,他就力主修橋,想方設法的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後來有位叫安久域的御史奉皇命到福建視察,所到之處他看到的場景都是百姓凋零土地欠收,到了惠安以後,則是另外一副場景,惠安的糧食豐穰。安久域大奇,於是就走訪百姓查其原因,結果連鄰縣的老百姓都羨慕的說鍾化民是個好官。於是,安久域就向朝廷舉薦鍾化民。因此,鍾化民在惠安的任期未滿,就被朝廷調到了樂平縣,惠安縣數萬人向福建撫按請留鍾化民,但是未果。
樂平縣也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地方,但是鍾化民到了樂平縣後,他遇事精心考察,歷久未決疑狀,他都能迅速查明斷案,一時間樂平縣人皆懼服於他。以致於外縣的冤民,常常不遠千里,前來申告。即使案情複雜,鍾化民受理後,也都迎刃而解,所以鍾化民也得到了老百姓們的認可,稱呼他為“鍾青天”。樂平人還將鍾化民所辦的案例彙編成《洗冤錄》傳世,稱讚鍾化民為不要官、不要命、不要錢的“三不要”縣令。
所以,這次內閣遇到這麼棘手的災情以後,他們就立刻想到了鍾化民,立刻把現任光祿寺寺丞的鐘化民任命為河南道御史,讓他趕赴河南災區組織救災工作。谷
據《賑豫紀略》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