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陽光照射在大地上,微風輕輕的拂過臉頰,給人一種昏昏欲睡的感覺。

濟南城通往康郡王完顏金洪大帳的必經之路上,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十萬精兵。

畢如龍端坐在高臺上,靜靜望著濟南城的方向,剛剛斥候來報濟南城劉世恆以及金軍小郡主完顏玉珠正率領十萬大軍飛速趕來。此時雙方距離只有三里遠。

畢如龍不慌不忙的向著身邊的旗令官下達著作戰命令。高臺上身材魁梧的旗令官雙手佈滿青筋,用盡全力揮舞著手中旗幟。

下方眾將士回頭看到旗語飛快的調整著隊形,不一會密密麻麻的十萬精兵形成了一個特別複雜的大陣。

從天空中往下望去,只見十萬大軍在畢如龍的號令下迅速分成五軍,分別是前後左右中五軍組成。

整個大陣約十七里見方的正方形大陣,大陣兩側是兩座連綿不絕的山脈,十萬將士將濟南城通往戰場的道路堵得死死地。

完顏玉珠若是想要支援完顏金洪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將畢如龍這十萬將士徹底打的潰敗,二則是從兩邊山脈繞路,翻山越嶺過去支援。

若是選擇翻山越嶺,別說酉時了,十日之內都不一定能夠抵達戰場。

而這處地形正是畢如龍千挑萬選才選出來的,他只需要守好大陣便可阻擋濟南城的敵軍。

旗幟隨著畢如龍的命令,不停的開始變化,高臺下的眾將士此時均已跑動起來,一時間整個大陣塵土飛揚。

只見中軍大陣迅速組成三個方陣,方陣依次排列而成,每隔五步便有大車一輛,步兵二十二人依車防守,整個中軍大陣中另藏有一萬騎兵,用以防備突發狀況。

前陣和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有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兵,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外加探馬傳令兵四十人,共有五千名騎兵。

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兩陣(既左右兩翼)各有一萬騎兵掩護。至此畢如龍用六萬步兵、四萬騎兵構成了此方大陣。

大陣名為‘平戎萬全陣’據傳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制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此方陣主要目的在於壓縮敵人騎兵機動的空間,是一種典型的保守防禦陣形。

不過此時為了拖延濟南城兵馬,這種陣法反而比其他主殺伐的大陣更合適一些。

畢如龍端坐高臺上、身後大纛隨風飄揚,看了一眼下方大陣畢如龍臉上露出一絲殘酷的笑容。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五里外,一金軍斥候快馬加鞭的跑向完顏玉珠,完顏玉珠見狀稍稍減緩馬速,斥候緩緩跟在完顏玉珠身後開口說道:“郡主,前方五里,畢如龍擺下了方陣堵死了前行的道路。”

完顏玉珠面色不變的問道:“畢如龍有多少人馬?”

斥候沉聲回答道:“十萬兵馬”

完顏玉珠面色依舊不變:“多少騎兵,多少步兵。”

斥候回答道:“左右兩翼共有兩萬騎兵,大陣前後共有一萬騎兵。中軍一萬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