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翻閱這些權臣們的傳記時,經常能夠看到皇帝會主動或被主動的賞賜許多特權、榮譽給他們。

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幾個特權榮譽分別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詔書不名,劍履上殿,

還有比較少見的出警入蹕。

史書上對此的記載不少,能在權臣的傳記中找到許多:

比如說:

“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詔進高祖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梁書·武帝紀上》

“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無比。”《三國演義》第四回

這幾個特權堪稱是古代權臣們的標配,要是沒有一兩個這樣的特殊待遇。

很難將其看做是權傾朝野,

幹到人臣至極的頂級權臣,出門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那種。

而“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詔書不名,劍履上殿”是啥意思?

出警入蹕又作何解?

所謂,入朝不趨

華夏作為一個禮儀之邦,

當然是歷史上為了彰顯皇室威嚴給大臣定下了許多規矩,

比如在朝見天子的時候,不能像尋常百姓一樣放浪奔跑,

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大搖大擺、晃晃悠悠,跟溜街式的慢走,

因而規定了文武群臣在上殿的時候只能以一種“趨”的方式覲見(兩漢時期尤為如此),

其他方式都不允許,否則視為以下犯上,是個不小的罪過。

“趨”在便是指的乃是小步慢跑的意思,

具體模樣就是要大臣們稍微彎著點腰踏著小碎步跑,

好以此體現出臣子對皇權的尊重,

基本上所有的官員們都得這麼上朝,

甚至普通臣子就連步子邁得太大,或步幅太慢,

會被視為大不敬的舉動,

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言官們的彈劾。

而一旦獲得了“入朝不趨”的待遇。

就意味著權臣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樣小跑著覲見了,

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樣無拘無束的上殿,在外逛街啥樣,

在宮門裡覲見就可以什麼樣,

搖大擺的,風風光光的,

反正就是能夠在皇帝面前無拘無束的走路。

至於,劍履上殿中的“劍”指的是古人挎在身上的寶劍,“履”在古語中的意思是鞋子,

因此顧名思義,劍履上殿的意思就是挎著寶劍穿著鞋子上殿覲見皇帝,

也是一項很高的特權了。

因為是在,秦漢時期,普通臣子不管有多大的官多大的權,

上殿覲見皇帝,

都必須要脫鞋光腳,那些備受信任的老臣頂多給留雙襪子,

身上的佩劍武器也一定要取下,身邊不能帶寸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