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燒造不好大不了換一批工匠再處罰下督陶官,聖旨要是做不好,那就要人頭落地,株連九族也不是不可能。

聖旨鎖邊繡工都是造辦處繡工們做的。

因為聖旨長度沒有硬性規定,遇見簡單一句話的事就只需要一尺錦緞即可,遇見特等級大事諸如祭天大婚立太子,那聖旨長度可以達到兩層樓高。

這卷聖旨磨損嚴重,尤其是邊角。五色錦緞上絲線起毛、汙垢點點,不僅有火燒痕跡也有油汙汙漬。

但是,五色錦緞拼接的地方,可以清楚看到當年的繡工織法。

沒問題!

這是來自三百三十三年之前的武狀元聖旨。

真品無二。

現在市面上明代聖旨屬於寥若晨星的存在。發現得多,真品卻沒有。

腳盆那邊江戶圖書館裡邊,倒是有一卷明孝宗朱祐樘時期的聖旨,書法超絕堪稱經典。

清代聖旨市面上不少,民間存貨也不是沒有。只是現在還有沒有一張聖旨上拍的,具體價格也是個未知數。

清代武科舉和文科舉一樣,那也是分等級的。

一二三甲、狀元探花榜眼同樣不少。

武狀元等級最高,考上就是正三品。榜眼從三品。探花為正四品。

關於武狀元考試規程在達叔和星仔演的蘇乞兒裡邊就有比較真實的介紹。

除卻什麼最基本的騎馬射箭加拎鐵鎖掄大錘之外,還有其他多種細化分類。

每一輪比賽中只有達到兩項第一的舉子才能進入下一輪。

比武完畢過後還不算完,接下來就是筆試。

筆試內容大都是排兵佈陣兵法心得,更重要的是精忠報國忠君愛國。

滿清被後世某些專家瘋贊為沒有一個昏君,他們對武狀元的要求自然是極高。

闖過筆試之後,剩下的就交給萬歲爺。

那時候還沒有什麼筆試分數和麵試分數,只有一甲二甲三甲幾個批次。

一甲的舉子們會在太和殿丹墀前接受萬歲爺檢閱,由萬歲爺在眾多舉子當中硃筆勾畫出自己鐘意的舉子。決定誰為狀元榜眼探花。

這是沒法作弊的事,全靠萬歲爺那一瞬間的心情!

用迷信的話說,就是眼緣。

當年羅鍋子劉墉殿試和同科的吳鴻一起。劉墉被主考官呈送給一甲第一。

但十全老頭看了羅鍋子作文之後嗤之以鼻,硃筆一劃金口一開,羅鍋子就從網A第一班被幹飛到平行第十八班。

而吳鴻則被十全老頭提了上來做了那年的狀元。

無獨有偶,說你行就得行說你不行你就得不行的十全老頭在十年後又搞了一次。

那一次主考官遞的是天蘇省學子為一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