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陵基老宅家裡挖出的銀元多達兩萬多枚。原本金鐸想著這批銀元交給老袍哥處理。

但西南片區海選開鑼,老袍哥被徵調做了後勤抽不出時間,金鐸只好將這批銀元帶到雙喜城。

錢幣作為古玩類別中的一種,在南朝時就有錢譜的專著記錄,南宋有泉志,清代則彙編了金所見錄、古泉匯和續古泉匯。

咱們的老祖宗們有一個特別特別好的習慣和傳統,那就是記錄!

比如說,今天在某個地方出了條龍,明天在什麼地方看見了麒麟,後天又在哪兒出了天宮蜃樓,或者哪年那月,某某道士白日飛昇。

但凡是聽到的或是看到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老祖宗們只要聽說了都會記錄下來。

久而久之,一部地方誌就這樣誕生。

而後來子孫同樣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

所以在國際上才有了這麼一句話。

是我們幫天竺找到了他們失去的歷史。

這不是笑話,也不是吹牛逼,而是事實!

正是有老祖宗們的記錄,我們後世子孫才會知道有大齊通寶,有金匱直萬,有至政權鈔這樣的幣種存在。

民國之前,錢幣只限於極少撮極少部分有錢有知識的大佬才玩。

進入九十年代,古董熱興起,各類古董一天一個價讓無數玩家藏友望而卻步。

貴的玩不起,那就退而求其次,玩點其他的。

最開始的時候,錢幣還沒進入玩家們的視野,那時候人們玩的是郵票。

沒幾年功夫,郵票又被炒到天價玩不起了,普通老百姓們終於想起了錢幣這稀鬆平常家家都不缺的東西。

最先玩的是袁大頭,後面收民國銀元,再到小五帝錢,清朝十三朝皇帝,接著再往明代走。

就這樣,在無數人有心無心的操作下,錢幣市場得到空前繁榮。

這種東西,但凡是個老百姓都能玩,也玩得起。

價格不貴,勝在實惠。

很快,櫃檯上就鋪滿了各種型號各種規格的銀元樣本。

為了省錢,金鐸就只是在櫃檯上鋪了層酒店免費看的報紙。

別樣的攤位在距離狀元街三百公里外的雙喜城正式開業。

不同的是,在這裡,金鐸不是狀元街街霸,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賣幣商販。

不一樣的還有滴答。

今天的滴答並沒有劃刀,而是端端正正站在櫃檯前,一眼不眨盯著錢幣,對來來往往的每一個人都抱著最深的戒備。

張家瑞也不一樣。

沒了手串車的南天王靜靜坐在金鐸旁邊默默穿著手串。

在他的地盤上,擺著十來個塑膠口袋。每個塑膠袋子裡都是各種型號的小葉紫檀珠子和其他配件。

奇怪的組合在偌大的展廳裡絲毫不引人注意,更沒人在意擺在角落裡的金鐸。

二十多分鐘過去,攤位徑自無一人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