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女子,是顧顏冰!

原來如此!

這件瓷片是顧顏冰選的。

一定是。

當初金鐸用那對殘字楹聯考到了顧顏冰,到現在顧顏冰都沒解出謎底。今天,顧顏冰就把這殘字瓷片拿過來考金鐸。

這是來打小勞臉來了。

真是好算計!

藉機報復。

心眼也未免太小了點。

唉!

唐宋元心裡默默嘆息。

冤冤相報,真是冤孽。小勞以後的路,太難走了。

希望小勞能堅挺下去別壞了道心,別走上那個人的路。

不然的話,我們神州又要損失一個大人才了。

礙於規則,唐宋元倒是沒有上手這塊瓷片。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和瓷片包漿和蛤蜊光結合來看,唐宋元初步判定這是一塊明清時候的東西。

看瓷片凹形弧度,應該在瓶子、碗和罐三類器物範圍內。

有了這兩個初步結論,剩下的突破口就在看那兩個殘字上。

這是最重要的甄別鑑定手段。

因為每一個朝代的瓷器都有一個最偉大的書寫人。這個書寫人有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一群人。

每個朝代官窯款的筆法各有不同。但寫官窯款的人的字型都是經過最嚴苛的稽核之後才能擔任。

現在在瓷都景德,同樣也有一批專門書寫款識的特殊人群。他們不參與燒窯不參與繪畫,只寫官款。

有的匠人能書寫清三代的官窯,有的則專職書寫一個朝代的官款。

他們的工資很高。

因為他們書寫的官款都是高仿精仿,有的甚至達到了和原官款九分九神似的地步。

這樣的匠人在瓷都非常少。工資有的達到了三萬一個月。匠師級的則達到了八萬甚至十萬。

看這兩個殘字的書寫比法和筆鋒,唐宋元進一步將範圍縮小到清代。

只是,唐宋元的甄別也僅僅到此為止。

後面的,唐宋元再也推敲不出來。

唐宋元的能力和實力也只有這麼個水平。

瓷器這塊,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唐宋元敢打包票,別說自己,就算自己父親來了,最多也就能看到器物原形而已。

要想把器物全程說出來,難於登天。

希望,金鐸能把這個瓷器認出來!

“那天勞大師在省博表演鬼手神技,一萬零四塊陶瓷萬無一失全對,開創一代先河,令我們敬佩敬畏。”

“所以,今天,我把這塊瓷片帶來請勞大師窺斑見豹。”

陳不負聲音清冽,但卻寒風刺骨!

金鐸目光凝聚在那塊碎瓷上,漠然回應:“應該是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