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但是鄧昇卻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六國貴族。

秦朝一統天下的時間太快了,從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遣內史騰滅韓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大將王賁納降齊王建,進入臨淄為止,只用了十年的時間,而秦始皇在一統天下之後,並沒有好好的安撫六國遺民,反而是先後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同時大肆徵發民夫,導致六國遺民亡國之恨未消的同時,又對秦朝有了新的怨恨。

另外,秦滅六國之後,廢除了分封制,選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縣制在華夏曆史上施行了一千年,後來先後出現的州府縣、路府縣等制度,都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完善的。

但是郡縣制雖好,卻不適合當時的秦朝,秦滅六國之後,六國舊貴族勢力依然強大,秦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實力,這就給了六國舊貴族休養生息以及壯大的機會,而地方缺乏重兵鎮壓,導致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是一點就燃的,而且秦朝末年說是農民起義,但是除了個別幾個真的是農民之外,大部分都是六國貴族,與其說秦朝亡於農民起義,倒不如說秦朝亡於六國貴族呢。

因此,在華夏曆史上,漢朝建立之後,劉邦便施行郡國並行制,難道漢朝的開國功臣都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嗎?顯然是知道,但是那個時候,漢朝對地方的控制很有限,所以分封諸侯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對地方的控制。

而現在,鄧國所面臨的處境,與秦朝何其相似呢?雖然現在趙國還存在,但是鄧國一統天下之勢已成,趙國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鄧國自乾元元年,鄧昇以岳飛為主將率領七萬大軍攻打荊國開始,到天統五年,已經過去了三十三年了,被鄧國滅亡的國家有荊國、韓國、陳國、湘國、吳國、蜀國、越國、南國加上剛剛滅掉的秦國,一共有九個國家,除了被鄧國滅亡的,被其他國家滅亡的國家,大大小小十幾個,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自秦朝滅亡之後就建立起來的,至今都有幾百年,當地的百姓根本沒有什麼一統天下的概念,甚至會對滅亡他們國家的人特別的憎恨,所以想要天下百姓對鄧國產生認同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甚至,可以預想的是,日後各國遺民的動亂也會此起彼伏的,如果地方上沒有重兵鎮守的話,恐怕會出問題的,因此,置重兵於地方在現階段很重要。

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什麼人領兵呢?鄧國名將輩出,鎮守地方綽綽有餘,但是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他們的能力都太強了,雖然有著系統的存在,鄧昇不擔心這些將領會背叛自己,但是自己畢竟已經不年輕了,倘若日後太子登基了,他們還會不會那麼的忠心呢?

如果不用大將,就只能用宗室領兵了,可是鄧昇來自後世,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還有明初的靖難之役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宗室屏藩,弊端太大了。

這個問題鄧昇也是想了很久,最終,鄧昇還是決定以宗室鎮守地方,畢竟都是姓鄧的,肉爛在一個鍋裡,只不過鄧昇並不是採用漢朝的郡國並行制,而是採用明初的藩王制度和唐朝的總管制度。

明初的藩王坐鎮地方,是封藩,但是隻有兵權,沒有其他權力,而唐朝雖然一州總管執掌軍政大權,但是那只是一個官職,並不是封藩,所以雖然實質上是分封,但是名義上卻不是。

鄧昇結合唐明兩朝,決定在地方設立總督府,總督一地兵馬,但是並沒有其他權力,而且錢糧方面都是由朝廷掌控,另外,各王駐守地方,是以地方官職,而不是爵位,並且鄧昇還特地說明,各地總督府只是暫設,何為暫設呢?就是在特殊時期才會設立,一般時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只要朝廷覺得這些總督府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可以沒有任何負擔的撤銷掉,不像明朝,有個皇明祖訓壓著。

有了想法之後,鄧昇便下旨,以京兆郡、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弘農郡五郡為關中道治所在長安;武威郡、天水郡、金城郡、隴西郡、安定郡、北地郡、敦煌郡、酒泉郡為西涼道,以姑臧為治所;另外暫設姑臧總督府,由晉王鄧瀚出任姑臧總督,都督武威郡、金城郡、天水郡、隴西郡、敦煌郡、酒泉郡、北地郡、安定郡八郡諸軍事,晉王麾下千牛衛改名西涼衛,坐鎮西涼,無詔不得輕離西涼道,其所需之錢糧物資,均有西涼道供應。

聖旨一出,滿朝譁然,都以為鄧昇要重新啟用分封制了,滿朝文武瞬間分為了兩派,一派支援分封制,一派則是反對分封制。

天統五年,七月初二日,景陽殿朝會上,兩派官員爭吵不休,各有各的觀點,此次爭持不下。

最後,還是鄧昇看不過眼,說道:“諸卿誤會了,朕並不是要重啟分封制,而是有鑑於地方舊貴族勢力強大,百姓對大鄧的認同感不足,恐生異變,故而才以親王鎮守地方,而且這總督府朕也是說明了,暫設,待日後大鄧在地方的統治穩固之後,便可以裁撤。”

“陛下此言差矣!”禮部尚書陳群出列說道:“親王手握重兵,坐鎮地方,勢必會削弱中央的實力,強枝弱幹,於國不利,倘若陛下擔心地方生亂,大可以挑選重臣治理,施以仁政,時日一長,百姓自會認同我大鄧,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陛下,陳尚書言之有理,親王手握重兵,倘若心生異心,舉兵反叛又當如何呢?”刑部尚書范仲淹附和道。

“放肆!”鄧昇聞言大怒,關於這些,鄧昇也是考慮到的,也是最擔心的,但是這些話在臣子的口中說出來,就有些不合適了。

“爾等是在離間我天家情份嗎?”鄧昇怒道。

“臣不敢!”眾人聞言,連忙伏地說道。

“哼!”鄧昇冷哼一聲,說道:“朕主意已決,爾等不必多說!退朝!”

散朝之後,鄧昇便將崔浩和張賓請來,對二人說道:“你們可知朕這樣做的原因?”

崔浩點了點頭,雖然沒有事先和鄧昇溝透過,但是崔浩和張賓也是猜到一二的,鄧昇不是看不出親王坐鎮地方的弊端,但是鄧昇為什麼還要堅持讓親王坐鎮地方呢?無非就是擔心那些開國將領,這些將領南征北戰,功勳赫赫,方眼整個鄧國,除了鄧昇,誰也鎮不住,如果一旦鄧昇不在了,這些大將在地方又手握重兵,太子如何自處呢?所以思前想後,鄧昇還是決定讓親王坐鎮地方。

鄧國的親王都是鄧昇的兒子,日後鄧灝繼位之後,既是主上,又是長兄,佔盡大義,就算起兵作亂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相對於功臣,對付自己的兄弟對鄧灝來說容易很多。

“但是今日朝會上,陳尚書、範尚書所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如果陛下堅持讓親王坐鎮地方的話,就必須給朝廷足夠的倚仗才是。”張賓說道。

張賓並不是反對鄧昇的決定,而是提醒鄧昇。既然已經決定讓親王坐鎮地方,就要考慮到這樣做可能帶來的危害,並且朝廷足夠的倚仗。

鄧昇點了點頭,說道:“朕明白,因此朕才會說這個總督府是暫且,倘若日後太子覺得這些總督府沒有必要存在了,大可以直接裁撤掉,倘若有人不服,自有朝廷的制度,安撫也好、出兵也好,都可以,另外,總督府的錢糧都由朝廷掌控,沒了錢糧,光有兵馬,又有多大威脅呢?”

“陛下英明!”崔浩、張賓二人說道。

因為鄧昇的堅持,親王坐鎮地方的聖旨還是頒佈下去了,另外,鄧昇還派人去給薛仁貴下旨,命其率軍班師回朝,西涼衛暫時駐守長安,晉王鄧瀚隨軍返回宛城。

親王坐鎮地方的聖旨一出,朝野頓時議論紛紛,特別是一眾東宮屬臣反應最大,因為他們的前程都在太子鄧灝身上,現在鄧昇讓親王坐鎮地方,這些親王個個手握重兵,對朝廷威脅太大了,先是齊王主政,現在又是晉王鎮守西涼。

齊王鄧尊還好,起碼沒有兵權,但是晉王鄧瀚可是手握重兵的,一旦太子登基之後,這些手握重兵的親王無疑就是最大的威脅了,於是一眾東宮屬臣紛紛向鄧灝進言,希望鄧灝能夠勸說鄧昇收回成命。

但是鄧灝卻不以為然,一來,鄧灝很清楚,一旦鄧昇決定了的事情,是不可能改變的,二來,就是這麼多年了,鄧灝對自己的父皇已經是有了一定的瞭解的,鄧昇既然立了自己為太子,只要自己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鄧昇都不會易儲,反而會鞏固自己的位置,鄧灝相信,既然鄧昇讓自己的弟弟坐鎮地方、執掌兵權,就肯定能夠看出其中的危害,也會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籌碼來對付這些弟弟的,所以鄧灝對此一點都不擔心,況且鄧昇聖旨已下,自己跑過去讓他收回成命,豈不是明擺著告訴鄧昇自己忌憚這些弟弟,也沒有信心壓得住這些弟弟嗎?這不是找抽,鄧灝可沒有那麼傻。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