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鄧灝的想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安排了河東郡和馮翊郡之後,薛仁貴對眾人說道:“長安之戰,是本次關中之戰的最後一戰,也將會是最艱難的一戰,還請諸位盡心戮力,莫要辜負陛下重託,而今已經是六月了,還有四個月就要入冬,我們一定要在入冬之前攻破長安城,不然等到明年開春,恐怕會橫生枝節。”
薛仁貴所說的枝節,指的就是趙國,根據明鏡傳回來的訊息,如今北疆之戰,趙軍已經佔據了上風了,想來用不了多久就會結束,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在今年,趙軍是不可能南下的,如果趙國還想救秦國,那肯定會在明年開春之後出兵的。
“喏!”眾人應道。
鼓舞了一番士氣之後,薛仁貴又對坐在末座的沈知說道:“沈知將軍,本將知曉你受過秦國大恩,心中對與秦國開戰肯定有所不忍的,為了不讓你為難,你可先行帶著家眷去宛城,同時,這裡有一封摺子,請你代為呈交陛下!”
沈知聞言十分高興,他投降鄧國也是十分無奈的,已經對不起秦國了,如果再與秦國對戰,沈知都覺得自己有點豬狗不如了,所以對來長安城十分糾結,但是自己新入鄧國,又不好直接提出,現在薛仁貴主動讓他離開戰場去宛城,無疑就是解決了自己的難處的,於是恭敬的拱手道:“末將謝大將軍成全!”
薛仁貴點了點頭,便將摺子遞給了沈知,讓沈知離開是薛仁貴和慕容恪商量過的結果的,一來,可以不讓沈知為難,二來,沈知畢竟是新歸順,而且秦國未滅,沈知對於此時的鄧軍來說,也算是一個不確定因素,所以薛仁貴便讓沈知去宛城。
與此同時,在千里之外的宛城,尚理宮中,鄧國皇太子鄧灝卻心事重重,太子妃蘇晴卿看到自己丈夫這個樣子,便走到鄧灝跟前,溫聲詢問道:“殿下可有什麼心事?”
鄧灝點了點頭,說道:“本宮確實有一些事考慮,但是一時也難以抉擇。”
“殿下有難事,怎麼不與一眾屬臣商議呢?”蘇晴卿問道,既然鄧灝有事情,為什麼不和一眾東宮屬臣商議呢?
鄧灝笑了笑,說道:“此事事關重大,況且八字都沒一撇,貿然與他們討論,如果傳出去了,對他們可沒有好處啊。”
蘇晴卿也是一個聰明人,聽到鄧灝這麼說,便知道這件事不簡單,於是說道:“既然如此,殿下可以與韓國公商議啊,韓國公乃是我朝老臣,見多識廣,定能對殿下有所幫助的。”
鄧灝聞言,頓時眼前一亮,笑著說道:“真是當局者迷啊,多虧了愛妃,不然本宮可就鑽牛角尖了,本宮就不陪愛妃,這就去找韓國公。”
“殿下的事情要緊,快去吧!”蘇晴卿並不介意的說道。
很快,鄧灝便將蔣琬請到了自己的書房,蔣琬雖然是太子太傅,但是鄧灝已經年過而立,參與朝政也很多年了,說實話,蔣琬能教導鄧灝的並不多,所以一般蔣琬都不來東宮的,況且當初鄧昇將蔣琬請出來,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蔣琬能夠鎮住胡惟庸,以免胡惟庸越發的放肆。
“殿下,不知急召臣來所為何事呢?”蔣琬坐下之後,向鄧灝問道。
鄧灝說道:“韓國公,近日來本宮有一事思來想去,卻懸而不決,故而請韓國公來為本宮參謀一二。”
“不知何事?殿下但說無妨!”蔣琬說道。
鄧灝說道:“韓國公也知道,而今薛大將軍和慕容大將軍已經攻克了函谷關,不日便可與李大將軍、二弟會師長安城下,數十萬大軍齊聚,長安城旦夕可破,關中之地已經是我大鄧的囊中之物了,不過這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關中之地先是被故漢統治了兩百多年,落入秦國手中也有二十載,所以治理起來甚是困難,更不用說日後待滅趙之後,還有趙國經營了數百年的河北之地,宛城距離兩地甚遠,恐不易掌控。”
“哦,那殿下以為該如何解決?”蔣琬一聽,便明白了,這也是鄧國目前面臨的一大困難,先不說關中、河北了,就是中原之地,鄧國拿到手也有好多年了,但是仍無法做到政令暢通,一來是因為中原百姓對鄧國的認同感並不足,二來則是宛城地處南方,對於中原的掌控力度並不算強,所以導致中原遲遲未能恢復。
“本宮打算提議父皇遷都,將我大鄧都城遷移至中原之地,自古統治天下的王朝,如夏商周秦,國都無一不是在北方,而且一統天下之後,我大鄧的敵人就會變成北疆、西域的胡人,如果還以宛城為都得話,恐怕力有不逮。”鄧灝想了想,還是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蔣琬聞言,頓時沉默了下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鄧國建立至今已經快三百年了,而宛城也當了近三百年的都城了,無數世家貴族的根基都在宛城,一旦遷都,其中牽涉的利益太廣了。
“殿下,遷都一事牽涉太多的利益了,恐怕不容易施行啊。”蔣琬嘆了一口氣說道,作為曾經主持朝政的尚書令,蔣琬的見識可不淺,他也知道一旦鄧國一統天下,宛城就不再適合作為都城了,但是這其中牽涉的利益太廣了,想要在平衡何方利益的情況下推行遷都,可不是那麼容易啊。
“本宮也知道不容易,但是對於大鄧而言,此事已經是迫在眉睫了,如果現在不計劃遷都,日後恐怕就更難了。”鄧灝想了想,說道。
蔣琬點了點頭,說道:“殿下說得不錯,不過臣以為此事,殿下應該先去稟告陛下,因為這件事牽涉甚廣,如果一旦傳出去,恐怕會引起群臣非議,再說了,如果想要順利遷都,只有陛下才有這樣的威望,殿下也說得對,此事宜早不宜遲,如果現在不解決掉,待日後殿下登基之後,恐怕就更加的難了。”
鄧昇是鄧國有史以來威望最隆的君主,如果不能在鄧昇在的時候推行遷都,等到鄧灝繼位之後,鄧灝可沒有那麼高的威望壓得住各方勢力。
鄧灝點了點頭,說道:“韓國公言之有理,本宮這就去見父皇,提議遷都。”
“殿下且慢!”蔣琬見鄧灝如此急不可耐連忙說道:“殿下身為一國儲君,做事應該有自己的章程,有條有理的,臣且問殿下,遷都,可有都城選址?遷往何處為好呢?這些都是殿下需要考慮的,總不能殿下見到陛下就單說遷都吧,總要有個目標,不然陛下問起,恐怕殿下就得啞口無言了。”
鄧灝聞言,頓時醒悟過來,自己著實有些著急了,於是說道:“多虧了韓國公提醒,本宮還真沒想到這一層,險些誤事,不過本宮還真沒有考慮過都城前往何處為好,不知韓國公可有心儀的地方?”
蔣琬想了想,說道:“殿下,夏商周秦四個王朝的都城選址,不是在中原,就是在關中,這兩地都是人傑地靈、物阜民豐,當為國都之首選,而遷都有兩個選擇,一是挑選一處大城作為新都城改造,二是選擇一處適宜之地,新建城池。”
鄧灝點了點頭,這兩個選擇都很好理解,因為當初秦亡後,天下諸國建都得選擇就是這兩個選擇的,就比如秦國的姑臧、漢國的長安還有南國的滇池就是新建的城池,不過不同的是,姑臧和滇池是秦國和南國從無到有建立的,而長安是從周朝故都鎬京的遺址上建立的。
而楚國的彭城、鄧國的宛城、趙國的晉陽、蜀國的成都、韓國的陽翟、吳國的吳城、越國的山陰等地都是挑選有一定規模的重鎮改造而來的,還有像魏國濮陽、齊國臨淄、燕國薊城,這三地是戰國時期魏國、齊國、燕國的都城,本就有一定的規模和宮城的存在,所以只需要稍加修整就可以直接當都城,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力氣去改造。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