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原本眼看著就要大勝的喜悅登時灰飛煙滅。

不過高昌王的那名旗牌官倒也真不是個庸手,他眼見整個戰局已然轉變至斯,登時明白眼下當務之急是要穩定軍心。而想要穩定軍心,那面大旗顯然目標更大更明顯,更加容易被在場的所有人都看見。

於是這名旗牌官當機立斷,立馬放棄了想去就起君上的想法轉而將那跟斷了杆子的大旗抓在手上高高地舉了起來。

他這人本就生得高大,再加上這面大旗迎風一展,登時吸引到了不少人的目光。

而那衝在最前面的龍騎將自然也看見了這一幕。久經陣戰的他心裡頭登時“咯噔”一下,知道要糟。

然而就是因為這一瞬間的遲疑,他的眼前忽然遞來了兩柄長戟。

這名龍騎將來不及多想,完全靠著本能地迎著這兩柄長戟刺來的方向俯身馬頸堪堪避過了這左右兩柄長戟交織成成的死亡交叉。

然而等他又是下意識地直起身來想要縱馬揚起鐵蹄將這兩名戟兵的首級踏成齏粉之時,兩兩柄長戟橫出來的小枝部分正處於回撤的階段——正正好勾在了這名龍騎將的背上……

總之,這邊的旗牌官一邊揮舞著大旗一邊大喊:“高昌國王上在此,誰敢造次!”

而一旁離他最近的將士們那可都是在此次大戰當中留下來保衛王帳本陣的人,自然都不是孬種憨貨。

無需開口提醒,他們早就已經自動分成了兩撥:離旗牌官近的便去助其穩住大旗,離旗牌官遠地便強身上前去攙扶摔倒在地上跌得七葷八素的麴文泰。

但無論是這兩撥的那一撥人,他們可全都跟著旗牌官大喊:“高昌國王上在此,誰敢造次!”

而最終,高昌王在一眾將士的攙扶之下恢復了平衡與意識,登時翻身上馬,點起大軍就勢向著因為龍騎將落而失了銳氣的焉耆軍衝了過去,徹底將這場勝利打成定局。

自從這一場大戰過後,高昌王麴文泰便對自家的鐵騎有了全新的認識。

而在龍格來到了高昌的宮廷當了那客卿之後,麴文泰便開始著手仿造焉耆國的龍騎士的標準建造“伴駕王騎”。

這一仗那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可是讓麴文泰對於自身的安危產生了更進一步的意識。畢竟一國之君要是戰死在沙場之上,那對軍心的打擊可是難以預料的。

但西域諸國皆是以武勇立國,若是身為一國之君主一生之中卻是從來都不曾領兵出征或者只是坐鎮後方放任手下的將士在陣前拼殺,那肯定會被國中的臣子、百姓所恥笑的!

既然是君王不上陣不行,那麴文泰透過再三的思慮之後只能透過加強身邊的武備來保衛自己。

為了這支侍衛小隊,麴文泰真可謂是花了大價錢的,基本上高昌國近十年來在西域商路上站到的利潤又近四成都被砸到了這支小隊上。

所以別看眼下龍格所率領的這支“伴駕王騎”只有一十八人,但卻真是各個都是騎戰步戰的好手。

對於這支真正意義上的“武裝到了牙齒”的小隊來說,人披甲馬具裝那都已經是基本的操作了。

這一十八名騎士皆是外罩鐵甲,中襯織物,內著鎖子甲的“三層甲”設計,同時每人配有中原工藝的馬槊、百鍊成鋼的腰刀以及一張硬弓。基本上是人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