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最流行的戲劇形態,是繼承唐代參軍戲並有所發展的“宋雜劇”。

“雜劇”這個名稱,後來在元代叫得非常響亮。其實,宋雜劇和元雜劇有著很大的不同。宋雜劇就狹義而論,只是指與參軍戲一脈相承的滑稽短劇

;後來它直接發展為供一種叫做“行院”的民間演出組織使用的本子,稱為“金院本”;最後,由金院本,再孕育出規格嚴整的元雜劇。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宋雜劇和金院本都以譏諷嘲笑

為要旨,因此,不妨說,中國戲劇走向成熟的最後一個階段,是一條充滿了笑聲的途程。

宋雜劇的主要演出場所是瓦舍勾欄。《都城紀勝》在記述“瓦舍眾伎”時特別指出“唯以雜劇為正色”;《東京夢華錄》也記述了瓦舍勾欄中因搬演一出雜劇而“觀者增倍“的情況,可見,宋雜劇在瓦舍中的地位是極為突出的。宋雜劇能在瓦舍中俯視眾伎、拔地而出,正是中國戲劇的吉兆。然而可惜的是,現存史料對此都語焉不詳,倒是那些在宮廷中演出的宋雜劇,留下了一些文字蹤跡。我們也只能憑藉著它們來窺探宋雜劇的大體面貌了。

請看以下幾齣宋雜劇的內容——

其一

北宋祥符、天禧年間,許多詩人崇尚唐代李商隱的詩歌,甚至公然剽竊他的語句。在一次宴會上,一個演員扮李商隱出場,他的衣服卻不知被誰撕得十分破爛。他告訴疑惑的人們:“我李商隱被學館裡的官人拉扯到這步田地!”人們立即醒悟,鬨然大笑。

其二

宋徽宗窮奢極欲,百姓痛苦。雜劇演員三人,分別扮成儒家、道家、佛家,表演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儒家:吾之所學,仁、義、禮、智、信,曰“五常”。

道家:吾之所學,金、木、水、火、土,曰“五行”。

佛家:你們兩人腐生常談,不足聽。吾之所學,生、老、病、死、苦,曰“五化”。這五字含義深奧,你們一定聞所未聞。

儒、道問:那末,你所說的“生”是什麼意思?

佛家答:秀才讀書,待遇不凡,三年大比,可為高官。國家對“生”是這樣的。

儒、道問:那末,你所說的“老”是什麼意思?

佛家答:孤獨貧困,必淪為壑,今所立“孤老院”,可養之終身。國家對“老”是這樣的。

儒、道問:那末,你所說的“病”是什麼意思?

佛家答:不幸而有病,家貧不能診療,於是有“安濟坊”使之存處。這便是“病”。

儒、道問:“死”呢?

佛家答:死者人所不免,唯窮民無所歸,無以斂,則與之棺,使得葬埋。這便是“死”。

儒、道最後問:那末,最後這個“苦”字又是什麼意思呢?

佛家聽得此言,竟然瞑目不答,一副悲涼、惶恐的表情。儒家、道家很是奇怪,催促、逼問再三,佛家才緊蹙眉額,長嘆一聲:“只是百姓一般受無量苦

!”

一句話,把前面這麼多的“反鋪墊”都推翻了。據說宋徽宗看了這段表演,“惻然長思”,對演員“弗以為罪”。

其三

宋高宗時,一個宮廷廚師煮餛飩沒煮透,竟被送到當時的最高審判機關大理寺,下了獄。有一次宋高宗觀看雜劇演出,兩位演員扮了相貌相差很大的兩個人上場,第三個演員問他們的年齡,一個回答說:“我甲子生

。”另一個回答說:“我丙子生

。”第三個演員就宣佈:“這兩個人都該到大理寺受審、下獄!”正在看戲的宋高宗問為什麼,那個演員就說:“他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