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的高度繁榮,大概延續了一個世紀。從十四世紀初年開始,元雜劇已漸漸顯現出一些疲衰之色。至十四世紀四十年代以後,景象更是不濟,入明之後,熱鬧了一陣,但在根本上已失去維持之力。

元雜劇在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比較象樣子的劇作家和劇目還是可以舉出一些來的,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王粲登樓》、宮天挺的《范張雞黍》、秦簡夫的《東堂老》、喬吉的《兩世姻緣》等,都可以在中國戲劇文化史中留下名字。其中象《倩女離魂》這樣的劇目即便比之於黃金時代的那批傑作也並不遜色。但總的說來,元雜劇的風華年月已經過去,它已經不能成為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了。

衰落的原因何在呢?

一個比較容易看得到的原因是北藝南遷,水土不服

。一切美學現象都不可能全然擺脫地域的限定性,特別是戲曲所依附的音樂,更是明顯地滲透著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社會格調。明人王驥德曾經憑藉著他人的論述,說明過南曲和北曲的差別,以及構成這種差別的深刻歷史淵源。他認為,雜劇和南戲各有自己的音樂淵源,雜劇中不論雅俗,大致屬“北音”系列,而南戲則屬於“南音”系列。他彙集了以下這些論述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以辭而論,則宋胡翰所謂:晉之東,其辭變為南北,南音多豔曲

,北俗雜胡戎

。以地而論,則吳萊氏所謂:晉、宋、六代以降,南朝之樂

,多用吳音

;北國之樂

,僅襲夷虜

。以聲而論,則關中康德涵所謂:南詞主激越

,其變也為流麗

;北曲主慷慨

,其變也為樸實

。惟樸實

,故聲有矩度而難借

;惟流麗

,故唱得宛轉而易調

。吳郡王元美謂: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北主勁切雄麗

,南主清峭柔遠

。”“北字多而調促

,促處見筋

;南字少而調緩

,緩處見眼

。”北辭情少而聲情多,南聲情少而辭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

。北宜和歌

,南宜獨奏